探望权是父母的权利,父母一方不行使探望权只能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不能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拘留、罚款等,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强制执行。
一位大妈来到司法所咨询,她的女儿在2007年7月份和丈夫离婚,离婚判决决定孩子由母亲抚养。然而,自离婚以来,孩子的父亲一直没有探望孩子,只是每月支付200元的生活费。最近,孩子的母亲因车祸导致残疾,生活更加困难。大妈想知道孩子的父亲是否违法,是否可以起诉他。
司法所工作人员解答称,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孩子的父亲拒不履行对孩子给付抚育费等义务,另一方可以通过法院来强制对方履行义务。然而,对于探望权而言,这只是父母一方的权利,而非义务。因此,如果一方在离婚后不再探望自己的孩子,虽然在道德上会受到谴责,但并不违反法律。
然而,如果孩子的母亲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可以请求变更子女的抚养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设立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另一方可以要求变更子女的抚养关系,并且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
一起关于原告要求探望子女的诉讼。原告和被告离婚后,原被告的子女由被告抚养,但离婚协议未约定原告的探望权。原告要求每月探望子女特定次数,并轮流抚养寒暑假。为维护合法权益,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支持其探望子女的诉求。在诉讼中,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