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 > 探望权是确认之诉吗

探望权是确认之诉吗

时间:2023-11-24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805

探望权的法律特征和类型

探望权是一种确认之诉,即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确认之诉具有以下特征:

1.仅确认民事法律关系

法院在确认之诉中只是对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确认,并不判另一方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

2.目的是确定法律关系的存在或范围

当事人提起确认之诉的目的是谋求法院对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判。

3.不存在执行问题

由于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之间没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之争,故法院的裁判不存在执行问题。

根据当事人请求的目的不同,确认之诉可以分为肯定的确认之诉和否定的确认之诉。

确认之诉的条件范围

1.当事人适格

当事人适格是指对于特定的诉讼,可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当事人的资格。诉讼当事人分为原告和被告,相应地,当事人适格可分为原告适格和被告适格。原告适格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

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是否适格的问题是解决何人可成为特定确认之诉的当事人的标准问题。是否具备诉的利益的问题是解决特定确认之诉纠纷是否有诉讼保护必要性的问题。它们的共同功能和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符合诉权要件,就可以行使诉权,启动诉讼程序,要求法院提供司法救济。另一方面,不符合诉权要件,法院就拒绝提供司法救济,避免滥诉。

2.确认利益

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适格与确认利益具有表里一体的关系。有确认利益的人即为适格当事人,适格的当事人即有确认利益。确认之诉的当事人适格和诉的利益是同一的。确认之诉的诉权要件关系到究竟何人可就何事提起确认之诉,关系到确认事宜中哪些才能成为司法救济的特定对象。

因此,确认之诉的诉权要件旨在排除不必要通过诉讼救济的纠纷,将有必要通过诉讼救济的纠纷纳入诉讼视野。当事人适格与确认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按照相应的法定标准、从两者不同的内涵出发,发挥着对具体确认之诉纠纷和案件的作用。

此外,还存在着诉讼担当人的情形。诉讼担当是指实体法律关系主体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代表他人利益,以正当当事人的资格提起诉讼,主张一项他人享有的权利或诉求的一种法律制度。诉讼担当人不是实体权利利益所有人,但却是适格当事人。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提起探视权诉讼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 一、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式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

  • 原告与被告的基本信息
  • 中止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的情形
  • 子女探望权协议的格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