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是一种确认之诉,即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确认之诉具有以下特征:
法院在确认之诉中只是对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确认,并不判另一方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
当事人提起确认之诉的目的是谋求法院对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判。
由于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之间没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之争,故法院的裁判不存在执行问题。
根据当事人请求的目的不同,确认之诉可以分为肯定的确认之诉和否定的确认之诉。
当事人适格是指对于特定的诉讼,可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当事人的资格。诉讼当事人分为原告和被告,相应地,当事人适格可分为原告适格和被告适格。原告适格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民事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
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是否适格的问题是解决何人可成为特定确认之诉的当事人的标准问题。是否具备诉的利益的问题是解决特定确认之诉纠纷是否有诉讼保护必要性的问题。它们的共同功能和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符合诉权要件,就可以行使诉权,启动诉讼程序,要求法院提供司法救济。另一方面,不符合诉权要件,法院就拒绝提供司法救济,避免滥诉。
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适格与确认利益具有表里一体的关系。有确认利益的人即为适格当事人,适格的当事人即有确认利益。确认之诉的当事人适格和诉的利益是同一的。确认之诉的诉权要件关系到究竟何人可就何事提起确认之诉,关系到确认事宜中哪些才能成为司法救济的特定对象。
因此,确认之诉的诉权要件旨在排除不必要通过诉讼救济的纠纷,将有必要通过诉讼救济的纠纷纳入诉讼视野。当事人适格与确认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按照相应的法定标准、从两者不同的内涵出发,发挥着对具体确认之诉纠纷和案件的作用。
此外,还存在着诉讼担当人的情形。诉讼担当是指实体法律关系主体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代表他人利益,以正当当事人的资格提起诉讼,主张一项他人享有的权利或诉求的一种法律制度。诉讼担当人不是实体权利利益所有人,但却是适格当事人。
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后,可追究伪报人的法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票据抗辩的范围和种类,包括基于票据本身存在的事由产生的对物的抗辩和因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票据权利人之间关系产生的对人的抗辩。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予执行的条件。首先,当事人提出申请且需求紧急;其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明确,且对未来判决有预期;最后,被申请人必须具备履行能力。申请过程包括递交申请书,经法院审查后裁定是否先予执行。对裁定不服可申请复议,但执行不因此停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共同担保人的多种类型,包括按份共同保证和连带共同保证等。不同形态的共同保证具有复杂的结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保证责任的承担与分担规则各异。文章解析了各种形态的处理规则,对错误或模糊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按份保证的保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