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保证人除了按份共同保证和连带共同保证这两种法定类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类型的划分。这些不同类型的共同保证因相互交叉和竞合而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形态。在不同结构形态的共同保证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保证责任的承担与分担规则也各不相同。本文将对共同保证的各种复杂形态以及应遵循的处理规则进行解析,纠正、澄清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并对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按份保证是指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的情况。按份保证的每个保证人仅对其约定的份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也只能就其清偿的债务份额向主债务人追偿。
连带保证是指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未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连带保证的各个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债务,每个保证人都有义务承担全部保证责任。在保证债务未全部清偿前,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都不能免除。虽然连带保证的各保证人向债权人负连带保证责任,但在保证人内部之间仍按一定的份额承担保证责任。因此,连带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保证人清偿其应承担的份额。各保证人应承担的保证份额根据共同保证人之间的约定确定。如果保证人之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应视为各保证人平均分担保证责任。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
担保合同中的保证期间,介绍了保证期间的被动性和主动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保证期间的免除条件和特征。保证期间是保证人在担保合同中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间,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必须积极
诉讼过程中申请人自愿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撤诉的情况,以及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和其他应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形。当申请人提出解除保全措施或撤诉并得到法院许可时,保全措施目的已不存在,法院应及时解除诉前保全。同时,法院应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担保可以是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