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具体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将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探望权的特征包括: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则是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改变。
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探望权不应仅仅被视为一项权利,而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
探望权的产生时间是在离婚后。在离婚前,父母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他们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因此并不存在探望权的问题。只有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无法与孩子共同生活,才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或母探望子女的行为如果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探望权可以单独提起诉讼,即当事人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和保护自己的探望权。如果当事人无法就探望权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将根据法律判决探望权的具体方式和时间。
在行使探望权的过程中,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