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具体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将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探望权的特征包括: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则是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改变。
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探望权不应仅仅被视为一项权利,而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
探望权的产生时间是在离婚后。在离婚前,父母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他们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因此并不存在探望权的问题。只有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无法与孩子共同生活,才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或母探望子女的行为如果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探望权可以单独提起诉讼,即当事人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和保护自己的探望权。如果当事人无法就探望权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将根据法律判决探望权的具体方式和时间。
在行使探望权的过程中,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中止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离婚的程序和法律规定。协议离婚可在原婚姻登记机关或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办理,当天可完成手续。诉讼离婚则需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审理时间视案件情况而定。夫妻感情破裂且调解无效时,法院应准予离婚。若无充分证据显示夫妻感情破裂,起诉方需再次提起诉讼才有可能被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起诉状的要求与内容。离婚起诉状是提起离婚诉讼的文书,需明确当事人信息、婚姻状况、离婚理由和诉讼请求。起诉状需写明起诉送交法院的名称并由原告签名,一式两份送交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