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前财产
婚前财产是指夫妻一方在结婚前已经取得的财产。如,一方在婚前所取得房屋、汽车、存款及赠与物等。除非婚前财产所有权人明确赠与,婚前财产不会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前财产取得的截止日期是领取结婚证的前一秒。认定婚前财产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婚前购房,并进行了产权登记,则属于婚前财产;婚后进行产权登记,则属于婚后共同财产。
2、婚前同居,共同取得的财产,依共有财产处分,但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3、婚前赠与,父母在婚前赠与的财产,除非特别说明,视为赠与其子女的个人财产。
4、婚前个人投资经营的实体,婚前收益为个人财产;婚后继续获取收益,则为夫妻共同财产。
(二)婚后取得的个人财产
1、因身体受损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
2、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
3、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4、军人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疗生活补助费等;
5、一方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需的财产,价值较大除外;
6、一方获得的奖品,不是奖金;
7、具有人身性质的保健费、保险赔偿金;
8、科研津贴;
9、一方创作作品私有,经济收益共有;
10、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金等。
(三)约定的个人财产
系夫妻双方共同约定的归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
夫妻个人财产所有制是指夫妻通过书面形式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欠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夫妻彼此财产独立的一种财产所有制方式。
夫妻对于财产的约定,属于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只有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才产生法律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合法约定应符合下列条件:
1、夫妻财产约定具有身份属性。它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从属于夫妻关系,因而缔约的主体严格限制在夫妻之间,该合同不能独立婚姻关系而存在。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未婚同居、婚外同居者对财产关系的约定,不属于夫妻财产约定。
2、订立夫妻财产约定协议的当事人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他人不得代理。
3、约定必须完全自愿,意思表示真实。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等情况下作出的约定无效。夫妻双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已经约定的内容进行变更,也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终止该约定。
4、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并且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约定财产制的标的可以是夫妻共同所得的财产,也可以是一方的婚前财产或婚后所得的财产。约定的内容包括财产的所有权的归属,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债务的清偿责任,婚姻关系终止时财产的清算及分割等。约定的内容不得超越当事人双方有权支配的财产范围,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不得规避养老养幼等法定义务,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为了逃避对第三人的债务或企图剥夺第三人应享有的继承权和其他财产权利而作约定。
婚内财产公证审查的内容,包括当事人信息和资格、意思表示和权利、行为事实真实性等。同时介绍了哪些财产可以进行婚后财产公证,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并详细阐述了婚后财产公证的程序和所需准备的材料,如财产所有权证明、个人身份证明和双方草拟的协议书等。
婚前房产的归属问题。随着《民法典》的生效,婚前购房首付款及还贷部分属于不动产的自然增值,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后共同还贷部分及房产增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补偿另一方。尚未偿还的贷款部分属于房屋所有权人的个人债权。夫妻共同财产具有特定主体、取得时机、财
离婚前给孩子买房的财产归属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离婚时,对于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法院不宜判决其归属。对于结婚前父母出资购置的房屋,一般认定为对子女的个人赠与;结婚后父母出资的,则一般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要以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对象为准则。
中国夫妻离婚时财产公证的分配方式。根据婚姻法,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同时保护子女和女方权益。夫妻可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办理婚前财产公证需准备个人身份证明、财产所有权证明和草拟好的协议书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