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2年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次会议的决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113条进行了解释。解释规定:“法院判决、裁定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解释列举了五种拒不履行的情形,其中第一种情形是“被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不低价转让财产,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各级法院多次强调,保障债权人的债权是法院工作的重要任务,法院应采取强化措施,加大对恶意逃债案件的处理力度,以曝光典型案件。
然而,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是否可以追加接收逃债财产人或恶意串通协助逃债的人为被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3条以及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条至第274条以及最高法院《关于法院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文件对追加、变更被告的条款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接收逃债财产人或恶意串通协助逃债的人。然而,在程序中并未明确规定对这些人采取强制手段。对于被债务人躲避、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情况,法律规范只是实体法规定了逃债的无效,例如最高法院《关于法院审理离婚案件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意见》第17条第2款规定,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约定(财产分割约定)的约定是无效的。
对于在法律诉讼过程中或法律文书生效后与配偶离婚逃债的情况,应直接追加原配偶为被告,体现法院工作的“优先”特点,以及公平原则。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根据实体法认定被告与配偶分割财产的无效,并裁定追加原配偶为被告。
对于这种情况,不应直接追加被告的配偶为被告,而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先撤销被告的财产分割协议,然后再裁定追加原配偶为被告。
怀孕期间女方提出离婚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女方可以提出离婚,而男方在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不能提出离婚并争夺抚养权。女方想要离婚时,双方可以协商并前往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协议离婚需双方亲自申请,审查过程中要注意双方真实意愿、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事项。不符合
结婚后欠的债务在离婚后是否需要两人共同承担的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这取决于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是共同债务,双方需共同承担。此外,《民法典》对夫妻财产约定和债务承担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如果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应由该方财产清偿
《民法典》与《婚姻法》中关于离婚房产归属问题的规定。父母离婚时将房产赠与孩子需过户后才生效,未过户期间房屋仍属于夫妻双方。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对双方有法律约束力,但如果出现欺诈、胁迫等情形,可以请求变更或撤销。对于已交付给子女的房屋,即使未过户,
离婚后变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程序。协议离婚后,若对财产分割有异议,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向法院请求变更或撤销协议。但变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协议离婚、一年内请求变更以及存在欺诈或胁迫情形。解决方法包括双方协商、起诉、提交证据、调解、开庭和判决等步骤。参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