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夫妻财产协议 > 夫妻财产协议的生效条件

夫妻财产协议的生效条件

时间:2024-10-02 浏览:4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5784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财产协议的要求

自实施以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协议的订立提出了一些要求。许多夫妻或准夫妻选择订立财产协议,以明确双方财产、债务范围和权利归属,避免日后发生纠纷。然而,法律界人士提醒,财产协议要想生效,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并且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链接

2002年,周女士与王先生登记结婚,并育有一子。由于周女士要照顾孩子,辞去了工作。2009年,周女士发现王先生有外遇,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几个月后,王先生离家外出居住。周女士将此事告上法庭,要求离婚,并按照之前签订的协议分割财产,将所有房产、汽车、股权等归她所有。

原来,周女士与王先生在婚后曾多次订立财产协议。最近一份协议明确规定:“无论双方何种婚姻状况,莘中路等三套房屋、帕萨特轿车、王先生所有的公司股权等均归周女士所有。”协议下方有两人的亲笔签名和日期。周女士表示,协议中的内容非常明确,因此要求法院将王先生在三套房产中的份额判给她,并要求王先生承担所有房贷和债务。而王先生在庭上表示,协议明显不公平,损害了他的权益,而且莘中路房屋是他在婚前购买的,应归他所有。

经市一中院审理后,法院认为该协议中的权利归周女士享有,而义务却由王先生承担,显然不公平。因此,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并将莘中路房屋和帕萨特轿车归还给王先生,其余财产归周女士所有。

即使签订了四份协议,最终结果也未能满足周女士的要求。那么,有效的夫妻财产协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案件主审法官向记者表示,首先要看协议是否附加生效条件,其次要符合法律规定。

司法解释的规定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法院应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无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换句话说,在双方登记离婚或协议离婚未成功的情况下,财产分割协议不会生效。而在本案中,周女士与王先生所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并未附加生效条件。

此外,法官表示,签订协议必须是在双方平等协商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公平。如果一方使用欺诈或胁迫手段与对方订立夫妻财产分割协议,或者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协议将被视为无效。因此,类似“净身出户”之类的条款明显增加了一方的负担,在法院审理中将进行调整。

律师的观点

沪家律师事务所贾*军律师透露,目前,他们接到的婚前要求律师帮助拟定财产协议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案例涉及涉外婚姻、二婚以及夫妻财产差距较大的人群。然而,现实情况是,签订协议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保护婚姻的“弱势一方”,而是维护“强势一方”的利益。贾*军律师表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一纸协议不应成为婚姻的“护身符”和“紧箍咒”。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涉及财产分割的离婚纠纷案件法院应该如何处理

    法院如何处理涉及财产分割的离婚纠纷案件以及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法院在综合处理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时,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时,应注意采用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内容、关注继承权约定和避免逃避债务等法律风险。

  •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意义

    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意义。该制度允许夫妻通过协议约定财产关系,包括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等事项,以排除法定夫妻共同财产制的适用。约定具有对内对外两种效力,但在涉及第三人利益时需公示才能对抗第三人。遵循法定原则,约定优先于法定财产制适用。如有更多需

  • 再婚老人婚前协议范本

    再婚老人的婚前协议范本,包括协议目的、婚前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疾病护理责任、离世处理以及其他事宜。双方通过签署协议确保婚姻美满和家庭和谐,明确了婚前财产、储蓄、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以及疾病护理和离世后的处理等问题。

  • 婚前财产的定义和保护

    婚前财产的定义、保护以及婚内财产协议的相关内容。婚前财产是夫妻在婚姻关系成立前合法取得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有形和无形财产,都受到法律保护。婚内财产协议应明确婚前财产的范围和归属,以及夫妻共同财产的归属及使用方法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不需要进行婚

  • 婚内财产协议的公证选择权
  • 遵守法律是财产分配和纠纷解决的前提
  • 没签婚前协议离婚财产怎么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