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夫妻财产公证 > 公证遗嘱被撤销后受遗赠人是否享有受遗赠权

公证遗嘱被撤销后受遗赠人是否享有受遗赠权

时间:2023-09-1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5936

公证遗嘱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要旨

公证遗嘱被公证机关撤销后,其法律后果等同于遗嘱未经公证。对于合法有效的未公证遗嘱,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案情

2000年9月,山东省夏津县夏津镇蒋寨村村民蒋*元(男)与夏津镇朱仓村村民赵*英(女)举行了结婚仪式并开始同居。2003年10月27日,赵*英与蒋*元办理了公证遗嘱,内容为:蒋寨村家中房宅一处、土木结构北房两间和院内所有树木,夫妻两人有一人去世后,前者留给后者,其他人无权干涉,任何人不得争执纠纷。2003年11月10日,蒋*元去世,其丧事由其弟蒋*元在蒋寨村主持操办。蒋*元的“夏集用(2001)字第0122302号集体土地使用证”也由夏津县**公司负责人从赵*英手中取走后交给蒋*元。2003年12月18日,蒋*元将蒋*元位于蒋寨村的宅基地以7000元价格转让给本村村民赵*达,并签订了证明协议。之后,赵*达经村委会批准又建成新房。赵*英根据公证遗嘱将蒋*元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侵害。

裁判

夏津县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被告蒋*元应将位于蒋寨村的北房两间恢复原状,并将集体土地使用证返还给原告赵*英。一审宣判后,被告蒋*元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为侵权案件,赵*英主张蒋*元侵犯其财产所有权,首先应当提供有效的财产所有权证据。一审时,赵*英提供了夏津县公证处第079号公证书,足以证明其对争议财产的所有权。然而,在二审中,蒋*元提交了夏津县公证处(2004)夏证撤字第1号撤销公证决定书,赵*英再主张对争议财产享有所有权已无任何依据。赵*英无法证明争议财产归其所有的情况下,主张蒋*元侵犯其财产所有权的理由不能成立。因此,二审判决如下:一、撤销夏津县人民法院[2004]夏民一初字第90号民事判决;二、驳回被上诉人赵*英的诉讼请求。该判决生效后,经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抗诉进入再审程序。德州中院再审认为,蒋*元与原审被上诉人赵*英于2003年10月27日的公证遗嘱是蒋*元本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在赵*英与蒋*元未登记结婚且赵*英不是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根据蒋*元的真实意思,应认定蒋*元进行了遗嘱赠与行为。鉴于原审上诉人蒋*元已将原争执房宅转让,并经村委会同意在原宅基上又建成新房,原房屋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原初审法院认定赵*英继承成立,并判令原审上诉人蒋*元将房屋恢复原状,集体土地使用证返还给赵*英的判决不妥。因此,德州中院判决如下:一、撤销本院[2005]德中民一终字第540号民事判决和夏津县人民法院[2004]夏民一初字第90号民事判决;二、原审上诉人蒋*元将房屋转让所得款7000元返还给原审被上诉人赵*英。一审案件诉讼费50元,二审诉讼费50元,均由原审上诉人蒋*元承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内财产公证协议书

    夫妻双方在婚姻期间财产公证协议书的具体内容。协议书中详细列举了甲乙双方现有的夫妻财产,包括房屋、汽车、银行存款等,并约定了这些财产的归属。同时,还规定了财产的使用、维修、处分原则以及共同债务的清偿方式等其他约定。在协议书未尽事宜或发生争议时,双方应友

  • 婚前财产公证费用标准

    婚前财产公证费用标准的相关内容。文章介绍了经济类公证和民事类公证的收费标准,并详细说明了民事类公证中各项证明的费用。同时,文章还解释了婚前财产的判断标准,包括财产权的取得时间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此外,文章还指出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共同生活中

  • 夫妻财产分割法律依据是什么

    夫妻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离婚分割财产时应区分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个人财产则包括婚前财产和因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等。离婚时,双方应协议处理共同财产,如协议不成,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学习法律知

  • 搬迁房子财产分割协议内容有哪些?

    搬迁房子财产分割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搬迁和户主的身份信息、房屋面积和补偿金额、支付方式及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和补充协议等方面。此外,还介绍了搬迁补偿费的类型,包括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和奖励性补偿费。文章强调了签订书面协议的重要性

  • 公证遗嘱和遗赠效力哪个高?
  • 夫妻单方公证放弃继承撤销可以吗
  • 公证遗嘱被撤销后受遗赠人是否享有受遗赠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