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家庭暴力常识 > 家庭暴力法律判多少年

家庭暴力法律判多少年

时间:2024-07-07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6280

家庭暴力的法律刑罚

一、刑事处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家庭暴力行为若尚不足以构成刑事犯罪,将被处以以下刑罚:

  • 拘留不超过15日,罚款不超过200元或警告。
  • 若构成虐待罪,且情节恶劣,可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二、行政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律规定,若受害人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根据以下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
  • 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 虐待家庭成员,受虐待人要求处理。
  • 写恐吓信或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 胁迫或诱骗未满十八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摧残身心健康。
  • 隐匿、毁弃或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

根据婚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只有受害人提出请求,公安机关才能受理并进行处罚,若受害人不要求处理,则公安机关不予处置。

家庭暴力判刑标准

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刑罚标准如下:

  • 致人轻伤,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 致人重伤,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同时,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也可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若无过错方提出请求,还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家庭暴力的特征和表现

家庭暴力具有以下特征和表现:

1. 主体双方的亲属身份性

施暴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孙、婆媳等。其中,受害者多为女性配偶、儿童和老人。

2. 暴力场所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中,以家庭住所为行为场所。

3. 侵害的客体集中于人身权利

家庭暴力侵害集中于身体、精神和性三个方面的人身权利。

4. 主观上的故意性

施暴人实施暴力行为时,存在明确的故意性,过失行为不构成家庭暴力。

5. 客观上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如殴打、伤害、捆绑、禁闭、强奸等暴力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行为,如使受害人挨冻受饿、不准回家、不给治病等。

从动态的运行表现上看,家庭暴力的特征有:

1. 手段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行为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

2. 行为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行为常常隐藏在家庭内部,不易被外界察觉。

3. 时间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家庭暴力行为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长期存在。

4. 原因的复杂性

家庭暴力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

5. 外界介入的困难性

由于家庭暴力行为常常发生在家庭内部,外界介入和干预困难。

6. 受害程度的不可测定性

受害人在家庭暴力中所遭受的伤害程度不可预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家暴起诉离婚的证据收集

    家暴起诉离婚中的证据收集与认定问题。受害者在面临家暴时应拍摄受伤照片、保存医院证明和伤情鉴定报告,并让邻居或居委会的人提供证言。遭遇家暴时应及时报警,多次报警以收集更多证据。遭遇家庭暴力可采取请求调解、劝阻或报警等措施,法院在必要时可判决离婚并要求赔

  • 家庭“冷暴力”是否应当赔偿的法律问题

    家庭“冷暴力”是否应当赔偿的法律问题。虽然家庭“冷暴力”对受害方造成伤害,但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无法将其认定为家庭暴力并进行赔偿。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家庭暴力的具体定义及与家庭“冷暴力”的区别。最终指出,法院在判决赔偿时缺乏法律依据。

  • 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成因和特点。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身心和性方面的伤害。我国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家庭暴力的成因包括封建思想影响、公众不当宽容等,具有隐蔽性高、施暴者多为亲属或伴侣等特点,对受害者造成严

  • 婚姻法修正案的新变动
  • 挪威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改革
  •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影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