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家庭暴力法规 > 家庭暴力在离婚案件中的认定标准需调整

家庭暴力在离婚案件中的认定标准需调整

时间:2024-05-13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6486
离婚案件中“家庭暴力”问题因法律认定标准较为严格,施暴一方未能受到应有的惩处,被施暴一方利益未得到充分的保护,法律的社会引导作用往往不能有效的实现。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就和大家详细介绍家庭暴力的相关知识。

家庭暴力在离婚案件中的认定标准需调整

一、完善“家庭暴力”的定义,扩大保护范围

目前,“家庭暴力”的定义局限于身体暴力,并且主要依赖身体伤害后果来认定。然而,对于精神后果的认定往往依赖身体伤害后果的程度,保护范围较为有限。因此,建议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完善,明确列举“性暴力”、“心理折磨”及“经济制约”等因素作为认定标准,以扩大保护范围。

二、放宽“家庭暴力”认定标准中对“量”的要求

当前司法实践中,要求暴力行为的次数和频率达到一定标准量,才能认定为“家庭暴力”,这给受害当事人增加了举证责任。建议在查明暴力行为与受伤害后果间证据链条完整的基础上,放宽对“量”的要求,降低“家庭暴力”的认定难度,以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受害人权益。

三、灵活采信证据,强化人民法院调查举证职能

家庭暴力行为发生于家庭之中,受害当事人往往缺乏保全证据的意识。而且,家暴行为具有私密性和“家丑不外扬”的思想,导致举证困难。因此,建议在审判实践中灵活采信此类证据。例如,可以运用民事诉讼优势证据标准,以“合理相信”取代要求当事人对其主张证明的“高度盖然”;放宽对未成年人出庭作证的年龄限制;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考虑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在施暴方妨害举证时适用举证责任的转移等。此外,应加强法院与公安机关、妇联及居委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强化法院调取证据的职能,帮助当事人避免举证困境。

四、弱化对施暴方暴力行为模式性及受害人服从性的要求

当前司法实践中,是否构成家庭暴力还需考虑加害一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已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以及受害人是否存在被迫服从的情况。然而,这一要求难以在证据中显示且缺乏明确的裁判标准,实际上已沦为家庭暴力行为次数及频率的同义反复。因此,建议弱化对施暴方暴力行为模式性及受害人服从性的要求,将其作为法官判定家庭暴力行为严重程度的依据,并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权相关联,区分层次给予受害方相应的赔偿,以充分体现裁判精神,加强社会引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香港家庭性暴力问题严重

    香港家庭性暴力问题的严重性。调查结果显示高比例受访妇女曾遭受家庭性暴力,包括性侵犯和经济威胁下的强迫性行为。然而,家暴个案常被当作伴侣纠纷处理,性侵犯往往不被视为罪行。大部分受害者选择忍受而不报警求助。对于家庭性暴力问题,受害者可以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

  • 复议期间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是否停止

    复议期间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是否停止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同时,新《婚姻法》将家庭暴力作为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条件写入其中,家庭暴力的类型包括肉体摧残式、精神迫害式、性虐待式、虐待体罚式和经济虐待式,对家庭成员的人身

  • 提起离婚诉讼家庭暴力认定标准是什么?

    家庭中存在暴力现象时较为普遍的,但不是所有家庭中的打骂、争执行为都能够成家庭暴力,法律要求认定家庭暴力必须造成身体上、精神上的一定伤害后果。只有殴打行为导致了轻伤以上严重后果时,法院才有可能认定构成家庭暴力了。因此,认定家庭暴力中的身体暴力,必须是经

  • 反家庭暴力法:认定标准解析

    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 家庭暴力的司法认定暴力标准是什么?
  • 家庭暴力在离婚案件中的认定标准需调整
  • 家庭暴力中虐待和故意伤害认定标准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