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庭暴力”的定义局限于身体暴力,并且主要依赖身体伤害后果来认定。然而,对于精神后果的认定往往依赖身体伤害后果的程度,保护范围较为有限。因此,建议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完善,明确列举“性暴力”、“心理折磨”及“经济制约”等因素作为认定标准,以扩大保护范围。
当前司法实践中,要求暴力行为的次数和频率达到一定标准量,才能认定为“家庭暴力”,这给受害当事人增加了举证责任。建议在查明暴力行为与受伤害后果间证据链条完整的基础上,放宽对“量”的要求,降低“家庭暴力”的认定难度,以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受害人权益。
家庭暴力行为发生于家庭之中,受害当事人往往缺乏保全证据的意识。而且,家暴行为具有私密性和“家丑不外扬”的思想,导致举证困难。因此,建议在审判实践中灵活采信此类证据。例如,可以运用民事诉讼优势证据标准,以“合理相信”取代要求当事人对其主张证明的“高度盖然”;放宽对未成年人出庭作证的年龄限制;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考虑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在施暴方妨害举证时适用举证责任的转移等。此外,应加强法院与公安机关、妇联及居委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强化法院调取证据的职能,帮助当事人避免举证困境。
当前司法实践中,是否构成家庭暴力还需考虑加害一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已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以及受害人是否存在被迫服从的情况。然而,这一要求难以在证据中显示且缺乏明确的裁判标准,实际上已沦为家庭暴力行为次数及频率的同义反复。因此,建议弱化对施暴方暴力行为模式性及受害人服从性的要求,将其作为法官判定家庭暴力行为严重程度的依据,并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权相关联,区分层次给予受害方相应的赔偿,以充分体现裁判精神,加强社会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及其五大亮点。该法明确了家庭暴力的范畴,包括身体和精神侵害行为,并将精神暴力纳入其中。同时规定了相关单位报告家暴的义务和责任,同居暴力也受到法律约束。还建立了告诫书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内容。该法详细规定了家庭暴力的范畴、预防、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以及法律责任,并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法律保护范围广泛,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特殊保护对象以及同居期间施暴的情况。该法于3月1日起施
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过程。受害者是一位遭受丈夫长期欺凌的老年妇女,我们对其进行了心理安抚和法律援助,最终通过法庭调解成功离婚。文章还分析了家庭暴力的原因、特点和危害,包括历史、经济、思想、素质和社会原因等。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内部,具有隐蔽性、
内地居民、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以及外国人所需提供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包括户口簿、身份证、有效通行证或回乡证、有效护照等,并需要提交无配偶和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声明或证明。不同群体所需提供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有所不同,但都需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