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二次审议稿。该草案在初次审议稿的基础上,吸纳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反家暴的共同责任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完善。
在初次审议稿中,家庭暴力被定义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的侵害行为”。然而,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和部门认为,除了身体暴力外,精神暴力等也是常见的暴力形式,因此建议扩大家庭暴力的范围。针对这一意见,二次审议稿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将其改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一修改使得家暴的定义更加科学、准确,也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
此外,有意见认为,初次审议稿将家暴主体范畴限制在家庭成员之间,忽视了司法实践中抚养、监护、寄养、同居等共同生活的人员。因此,二次审议稿在附则中增加了规定:家庭成员以外的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初次审议稿明确规定,“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政府有关部门等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然而,有意见认为,反家暴法应当进一步提倡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并在确保公权力介入家庭关系尺度的前提下,明确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为此,二次审议稿不仅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履行家庭义务”,而且明确提出“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家庭和睦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不仅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现实需要,体现了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然而,也有意见认为,初次审议稿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司法实践中,年老而丧失部分行为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经常遭受家庭暴力或被忽视、遗弃。因此,草案应当增加特殊的保护措施。
针对这一意见,二次审议稿进行了相应修改,明确规定: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应当给予特殊保护。同时,二次审议稿还增加了一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时,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送往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福利机构。
初次审议稿中的强制报告、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制度备受关注,但规定较为原则性,有意见认为应当增强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为此,二次审议稿对强制报告制度进行了重要修改,除了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之外,还将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纳入到强制报告的主体范围,并规定这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也得到了细化和完善。二次审议稿将可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主体由近亲属扩大到公安机关、妇联、基层自治组织、救助管理机构等,明确保护令由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并规定基层法院也可以管辖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此外,保护令的时限也进一步明确:一般为受理申请后的72小时以内,情况紧急的为24小时以内,公安机关和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协助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
家庭暴力的刑事处罚问题。根据《婚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可受到行政处罚,严重情况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文章还提及了受害人请求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暴力与离婚、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内容。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可请
杭州富阳一起家暴案件。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丈夫盛某殴打妻子樊某,樊某头部伤势严重并遭受身体其他部位伤害。警方对盛某进行批评教育,考虑樊某态度及盛某悔过表现,暂不对樊某伤情进行鉴定。回访显示盛某已改变行为,家暴未再发生。同时提及《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和
家庭暴力问题是加剧。去年有法律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大幅度提高家庭暴力者对被侵害人的损害的赔偿标准,同时,当离婚分割时,对于家庭暴力者可能少分或不分财产表示怀疑,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处理”,离婚时
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的婚姻法修正案,针对重婚、家庭暴力、离婚等问题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业内人士认为,强调这一义务,本意是为限制婚外恋的一方与第三者同居,但若真把它写进法律,一定程度上会为以“夫妻双方有同居义务”为由的“婚内强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