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张女士起诉称,2008年,她与被告王先生生育了一个女孩小王。恋爱期间及婚后初期,双方感情较好。然而,从2008年初开始,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2009年4月的一天晚上,张女士受到了胸部外伤和全身多处受伤,她前往医院治疗。由于她正在哺乳期,医生建议她不要使用药物,因此她没有拿药。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双方离婚,小王由她抚养,王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600元,并要求王先生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顺义法院认为,如果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应准予离婚。由于双方所生的女孩小王尚未满1周岁,仍在哺乳期,一直与张女士一起生活,并且张女士表示愿意抚养小王,因此法院决定小王由张女士抚养。双方均承认在婚姻存续期间,两人有时发生肢体冲突,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只能说明双方感情破裂,不能认定存在家庭暴力。因此,法院不支持张女士要求王先生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的诉讼请求。
然而,对于张女士要求王先生赔偿因怀疑小王非亲生并散布谣言导致名誉受损的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王先生的行为确实使张女士名誉受损,精神上受到一定的伤害。因此,法院决定由王先生赔偿张女士相应的损失。
最终,法院判决原告张女士与被告王先生离婚,小王由张女士抚养。被告王先生每月支付子女抚养费300元,直至小王十八周岁。此外,被告王先生还需赔偿原告张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法院驳回了张女士的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均未上诉,并且王先生及时履行了判决。
在张女士诉王先生离婚一案中,法院对于张女士因双方打架引起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求并未支持,但支持了因王先生散布小王非亲生并侵害张女士名誉权的精神损害诉求,并确定了相应的赔偿金额。对于该精神损害属于离婚精神损害还是侵权精神损害的问题,值得探讨。
学者普遍认为,精神损害是指法律规定可以以金钱赔偿的精神损害,包括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疼痛或其他严重精神反应。对于法律未规定的精神损害,虽然受害人可能会有精神痛苦或一定的精神反应,但不属于法律上的精神损害。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前,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适用之前规定与《侵权责任法》不冲突的解释。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如果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第46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现行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只有无过错方的配偶可以要求赔偿,受害人不能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一起因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案件。丈夫因怀疑妻子婚前与他人同居,对妻子不信任,并长期通过信件恶言骚扰妻子。妻子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法院最终判决夫妻感情破裂,准许离婚,并判决丈夫赔偿妻子精神损失费。虽然丈夫提出反击指控,但未提供具体证据支持。
出狱后报复犯罪的问题。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生一起系列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孟庆海因报复前任女友及妻子,在龙凤区和红岗区连砍四人致死。警方经过30小时奋战将其抓捕归案。孟庆海已有五次婚姻和六次被判刑的经历,但并未吸取教训,再次犯罪。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犯罪心理
一个女孩因提出分手而遭受男友残暴折磨的可怕事件。女孩静静在公司实习时结识了蔡超,之后发现蔡超脾气暴躁并与其分手。蔡超不同意分手并对其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残忍折磨,导致静静身体多处受伤,病情严重。目前,蔡超已被警方控制并因涉嫌杀人被报请检察院批捕。事件引
李某因长期遭受丈夫家暴而锤杀丈夫的案件。李某自首并得到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控辩双方对于其行为是否属于情节较轻存在争议。检察院建议法院减轻处罚,而辩护人则提出李某的行为实质上是“受虐妇女综合症”爆发,建议从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