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于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旨在解决保险法保险合同章人身保险部分在适用中存在的争议,以防范道德风险。根据新解释,法院将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在购买保险时,投保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保险公司是否可信,即保险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往,保险法只笼统地规定投保人有如实告知的义务,但对于具体告知的内容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一漏洞,确立了“询问”制度。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无法再利用漏洞进行保险推销、拒绝理赔或者占消费者便宜,因为消费者们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投保容易理赔难是许多人在购买商业保险时所面临的问题。然而,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投保人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法院将主动审查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以确保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能够获得合理的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防范保险公司的不当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保险法》第91条和第94条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涉及保险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和清算事项。前者规定,若无具体规定,则适用公司法等法律;后者则表明,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保险公司应遵守公司法的规定。通过法的渊源和效力原则,理解这两条规定属于准用性规则,且《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内容。解释为了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维护当事人权益而制定。解释对保险法施行前后成立的保险合同纠纷的适用法律问题做出了规定,包括保险合同是否成立、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
公司投保团体人身保险时,被保险人的确定规定以及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区别。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应要求提交被保险人名单,否则视为不记名投保。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可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但企业为职工投保时,受益人必须为职工本人或其继承人。企业单位不能被指定
自然人与法人皆可成为投保人。成为投保人的条件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