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经济上供养指的是提供物质和金钱支持,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活上照料包括对老年人的起居、饮食、睡眠、活动、居住条件等多方面的安排和照顾,确保老年人生活无障碍。精神上慰藉则是与老年人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减轻其心理负担和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赡养人的赡养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赡养人不能以放弃继承或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精神赡养既满足被赡养人自尊的需求,也满足被赡养人对子女期待和亲情的需求。如果赡养人能够良好地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使被赡养人心情愉悦,生活质量提高,就能相对减少赡养人的经济支出和生活照料的负担。相反,如果赡养人未能履行精神赡养义务,导致赡养义务变得纯物质化,被赡养人无法得到亲情的呵护,心灵得不到安慰,将长期处于身心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增加赡养人的经济支出和生活照料的负担。
根据本案两审判决,赡养人应当理解并自觉履行赡养义务,以维持被赡养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适当增加赡养人的经济支出是法律所支持的。
赡养人的赡养义务具有道德性、传统性和法律强制性。精神赡养作为法律规定的一部分,具有宣示和导向的作用。该条款时时告诫赡养人,赡养老人是法律义务,精神赡养是赡养义务的重要内容。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否定评价,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因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精神赡养义务导致赡养人经济支出增加或生活照料负担加重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支持被赡养人的请求。判决应该根据赡养人违反精神赡养的程度、赡养人的经济负担能力以及被赡养人的要求是否合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判决的说理应当具有情理合适的教育感化作用,避免死板地套用法律。最佳的效果是促使赡养人在履行判决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自觉履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赡养义务。
一位网友关于分家协议是否能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的问题。律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指出,分家协议不能免除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子女应尽的义务。对于该网友的情况,她有权要求小儿子履行赡养义务。
养女是否可以拒绝赡养义务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养女不能拒绝赡养义务,只要养父母依法办理了收养手续,养女就有赡养义务。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无论是否经过公证,都会受到法律保护。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断绝亲子关系在法律上的认可问题。指出父母与子女间的血亲关系无法解除,任何尝试断绝关系的协议都是无效的。并且,即使有这样的协议,也不能免除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继承法中关于私生子赡养生父亲父母的问题。私生子与生父之间有血亲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义务,私生子有权利得到抚养费。私生子在继承方面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