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权,也称为亲属权,是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在广义上,身份权包括亲属法上的各种权利。不同的学者对身份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张*浩先生认为,身份权是自然人基于身份而享有的权利。杨*新先生认为,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身份关系而产生并专属享有的权利,其客体是身份利益,用于维护该身份关系的必要权利。
尽管存在表述上的差异,但学者们一致认为身份权是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权利,身份关系是先于身份权的存在。然而,身份权说的主张者未能理解身份权的本质及其与婚姻自主权的关系,将婚姻自主权的性质归结于身份权,这是不准确的。
自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法律上,权利本身就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例如,所有权人有放弃财产的自由。自由权说认为婚姻自主权是一种自由权利。将自由作为婚姻自主权的性质,只是承认了婚姻自主权是一种权利,而没有将其与其他权利区分开来。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有一定的问题。
人格权是一种难以给出确切定义的权利,特别是一般人格权。不过,人格权主要指与个人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如姓名、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和名誉等。在个人独立的时代,婚姻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家族利益,而更多地关乎当事人自身的幸福。因此,婚姻成为个人的私事。婚姻自主权保证了个人在婚姻决策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够选择自己的配偶,而不是被动地被他人决定。因此,婚姻自主权属于人格权。
婚姻自主权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权,其客体容易界定,即个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选择自由,包括是否结婚、何时结婚以及与谁结婚。婚姻自主权的目的是禁止第三方对个人在婚姻选择自由上的干涉。因此,婚姻自主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权。
全国人大推动解决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关于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的存废之争及其社会意义,指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明确了仅存在程序瑕疵的婚姻登记的法律效力以及亲子关系诉讼中一方拒绝鉴定的法律后果。
中国对外国与外国人登记结婚的法律效力认可问题。对于在国外按当地法律登记结婚的夫妇,只要符合中国婚姻法规定,中国将承认其法律效力。但要在中国享受婚姻相关权益和义务,必须完成认证和公证程序,包括在驻外使领馆进行领事认证等步骤。
婚姻的法律认定及骗婚行为的判定。法律认定骗婚行为包括婚前隐瞒疾病、真实情况、婚史等,婚后携款失踪、与他人同居等行为也被视为骗婚。无效婚姻包括未达到法定婚龄、已婚再结婚等情形。对于涉嫌骗婚的刑罚,根据诈骗金额大小,法律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严重者可能会被判
结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房的财产归属问题。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如果房产登记在子女名下,则视为该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若双方父母共同出资,按出资份额认定为双方按份共有,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