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的年龄普遍较小,婚龄也较短。
在农村离婚案件中,女性作为原告主动提出离婚的情况占多数。
当事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近八成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
大部分农村离婚案件涉及到彩礼等财产问题。
农村离婚案件中,外出打工人员的离婚情况较多,且多数情况下是原告主动提出离婚。
双方均不同意抚养子女的情况占一定比例。
婚约彩礼纠纷在农村离婚案件中占一定比例。
农村离婚案件的送达存在一定的难度。
农村离婚案件中,婚姻基础薄弱的情况较为普遍。当事人在婚前相识时间短,了解不深,对婚姻持有不成熟的态度,导致草率成婚。这类婚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夫妻双方一般都经过他人介绍相识谈婚,而非自由恋爱而结婚。
农村离婚案件中,结婚年龄小的情况较为常见。当事人对婚姻的认识程度不够,加之不良的婚姻习惯导致其他非感情因素介入的太多。一般经过他人介绍相识后马上谈及彩礼问题,当双方对彩礼数额达成一致后就开始谈婚论嫁,并先期支付一定数额的彩礼。当彩礼花出一部分后,如果发现不合适就涉及该笔钱的退还问题,可能导致未结婚就先诉讼,或者勉强结婚后不久又离婚。
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长期两地分居的情况较多。这使得夫妻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并容易导致第三者介入,进而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甚至完全破裂。因分居而导致离婚的案件约占总数的很大比例。
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因文化素质偏低,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婚姻感情出现问题时,不注重处理方式方法,使感情裂痕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也是女性作为原告主动提出离婚的原因之一。
农村离婚案件中,还存在其他原因,如一方有违法犯罪行为、生理缺陷,以及与家庭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员如一方的父母、兄弟不和等。
农村离婚案件中,公告送达和缺席判决的比例偏高。这主要是由于被告在外打工多年毫无音讯,或者离家外出后杳无音信,导致无法将应诉材料直接送达给被告,只能采取公告形式。即使公告之后,被告仍不到庭参与诉讼,只能进行缺席审理。
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举证困难。离婚案件主要涉及双方感情问题,法律规定离婚需“感情确已破裂”,而夫妻感情如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别人只能从一些外在的表面现象去推导、去揣测。并且即使双方有矛盾,当事人也往往会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不在外人面前表露。再加上大众“劝和不劝散”的心理,即使夫妻感情不和已是众所周知,也很少有人出来作证,故该类案件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证据比较困难。
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离婚存有极为坚决的态度,极少能够调解和好。
农村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离婚法律存在一定的误解。最突出的是认为双方必须同意方可判决离婚,女方如先提出离婚必须,男方如提出离婚则无权要求退还彩礼等等。这反映了农村离婚案件的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文化素质不高。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婚姻观,养成良好的婚姻习惯。通过教育投入和普及,减少买卖婚姻、包办婚姻、草率结婚等现象的发生,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提升农村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减少离婚案件的发生。
在审理中,法院应正确适用法律,正确处理涉农婚姻案件。判决准予离婚的法定理由是感情确已破裂,但认定感情确已破裂应以事实为依据。法院应综合考虑婚姻基础和婚后感情,加大调解工作的投入力度,将调解贯穿到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法官在审理中应端正思想认识,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正确处理。法律是刚性的,道德是柔性的,法院在审理农村离婚案件时应兼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农村房屋买卖的主体资格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买房者需与卖房者同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并且不具备宅基地或已经卖掉原有宅基地的情况下才能购买农村房屋。同时,卖房者必须拥有完全的所有权。此外,农村房屋买卖还需经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该程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
法律服务套餐的分类及服务内容。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了三类法律服务套餐,包括普通市民、农村居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小型企业的经营者、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股东、私营企业业主、职业经理人群体和社会公众人物等。每类套餐详细列出了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各类法律
农村耕地互换合法性相关问题。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互换,且只要双方同意且不损害他人利益即为有效。互换未备案不影响合同效力,备案仅为公示。互换后用途需符合法律,若仍用于农业目的则合同有效。互换合同解
赡养扶助问题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并解释了对应的处理方式。包括女儿出嫁后不赡养、父母再婚后不赡养、分家不公平不赡养、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以及不继承遗产不赡养等问题的处理办法。对于这些问题,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