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撤销的要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最直接和明确的方式是要约人在要约中作出有效的声明,例如“这是一个确定的要约”、“我们坚持我们的要约直到收到贵方的回复”等。
此外,也可以从要约人的其他表示或行为中推断出不可撤销的意图。
这种情况适用于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则,要约人的信赖可以源于要约人的行为,例如受要约人对要约人有了解,或者之前在商业上有过交往等,因此相信要约人的要约不可撤销。受要约人的信赖也可以源于要约本身的性质,例如对某项要约的承诺需要受要约人进行广泛的、费用昂贵的调查,或者某一要约的发出意在允许受要约人继续向第三方发出要约。受要约人基于对要约不可撤销的信赖所做的行为可以包括为生产所做的准备、购买或租用材料或设备、负担费用等。只要这些行为在相关贸易中被视为正常的,或者应该是要约人所预见或知悉的行为。
例如:甲是古董商,要求乙在三个月内修复十幅画,价格不超过一个具体金额。乙告知甲,为了决定是否承接,有必要先对一幅画进行修复,然后才能在五天内明确答复。甲同意。基于对甲的要约的信赖,乙开始工作,甲在五天内不得撤销要约。再如:为合作参与一个项目的投标,甲让乙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要约。乙提出要约,对此要约,甲在计算投标价格时予以了信赖。在要约期限届满前,甲已投标,但乙通知甲,声称不愿意再遵守要约。因为甲在投标时信赖了乙的要约,因此该要约在期限届满前是不可撤销的。
要约的撤回条件是撤回要约的通知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如果撤回要约的通知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后到达,则要约已经生效,是否能使要约失效取决于是否符合撤销的条件。
因此,要约人如果希望撤回要约,必须选择比要约更快的方式向受要约人发出撤回通知,以使其能在要约到达之前到达受要约人。如果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立即以比发出要约更快的方式发出撤回通知,按照通常情况,撤回通知应当先于或最迟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但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耽搁了,撤回通知在要约到达之后才到达受要约人。在这种情况下,受要约人应当及时向要约人发出通知,告知其撤回通知已经迟到,要约已经生效。如果受要约人未及时通知,要约人撤回要约的通知视为未迟到,仍然产生撤回要约的效力。
要约不仅可以撤回,还可以撤销。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之后、受要约人承诺之前撤销要约,使其失去法律效力。要约的撤销与要约的撤回不同之处在于:要约的撤回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前,而要约的撤销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后;要约的撤回是使一个未生效的要约不发生法律效力,而要约的撤销是使一个已生效的要约失去法律效力;要约的撤回通知只要在要约到达之前或与要约同时到达就生效,而要约的撤销通知必须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才能生效。
承诺撤回的定义、条件、与要约撤销的区别,以及承诺的法律效力和例外情况。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可以撤回但不可撤销。承诺撤回是阻止承诺生效的行为,其通知要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但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承诺超过期限到达,只要要约人未拒绝,承诺仍
承诺合同的自愿原则及其相关概念。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合同交易中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期限和生效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承诺的撤回、迟延与迟到以及承诺的内容等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要约撤销的限制性条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明示不可撤销;二是受要约人认为要约不可撤销且已做履约准备。撤销通知需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
承诺的撤回及其限制问题。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可以被撤回,但必须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时发出撤回通知。承诺只有在生效前才能被撤销,一旦承诺到达要约人,合同成立,不能随意撤销。同时,也探讨了承诺与要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