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2025-04-07
假释撤销的各种情形。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发现漏罪或存在违法行为,应当撤销假释并依法数罪并罚。同时,也讨论了考验期满后才发现罪犯在考验期内犯新罪或漏罪的处理方式。若新罪或漏罪未超过追诉期限,仍应撤销假释并依法处罚。在数罪并罚时,按照
2025-02-27
贩毒罪的假释条件及程序。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能适用假释,但不适用于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假释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需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会再危害社会。特殊情况下,假释可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例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失去活动能力或有专门技能等
2025-02-24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没有上述情形的,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2025-02-13
这里因强奸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或者是累犯,是不能假释的。
2025-02-12
在监狱服刑的职务犯罪分子,如果要进行假释的,需要满足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条件,经人民法院批准后,可以办理假释。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2025-02-12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假释的程序,是指罪犯获得假释,应依
2025-02-12
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由该犯罪分子户口所在地或者常年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进行监督执行。如果没有发生上述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由公安机关向犯罪分子和当地群众、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公开宣告假释期满。
2025-02-08
(三)人民法院在审查案件材料后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裁定予以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还必须执行一部分刑罚,才能适用假释。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适用假释,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应从羁押之日起计算。当然,必须要
2025-02-06
假释期间会考察被驾驶人员的人身危险性以及是否认真悔过,对于已经改过自新的犯罪人员假释期满后,可以一予以释放。然而,假释期间要求犯罪分子遵守相应的规定,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假释什么情况下会被撤销?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2025-02-05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2025-02-03
在狱中服刑的罪犯都有提前出狱、重新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为了鼓励罪犯认真学习、服从监管、遵守制度、认真改造、真诚悔改,刑法规定了假释制度,是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桥梁。假释考验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对其进行考察的期限。根据《刑法第83条的
2025-01-19
各省市规定不同,有些省市可以上网查询,有些省市必须亲自到有关机关查询。监狱启动全国首个服刑人员信息查询系统,在收紧减刑假释、推动狱务公开方面又有新举措。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
2025-01-19
定期到监狱检查,了解犯人的改造表现;接受犯人的假释诉求;审议决定前主持假释听证会;召开假释评审委员会,决定适用假释和决定撤销假释。公示期内,如有监狱人民警察或者罪犯对公示内容提出异议,监狱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应当进行复核,并告知复核结果。第十二条 监狱应当
2025-01-16
受你单位委托,我局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对罪犯某某某进行了调查评估。写清被调查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被捕前家庭住址、被捕前工作单位及职务。社区内有无被害人,对社区有没有带不负面影响等;综合以上情况,评估
2025-01-15
学术造假和职称使用假学历的处罚方式。学术造假需采取道德、体制和法律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我国学术造假主要由于评价体系不合理和学风道德问题导致。法律上,学术造假尚未有明确处罚,但侵犯知识产权需承担经济赔偿等责任。对于使用假学历,若未进行非法活动,则违反行
涉嫌贩毒数量少且证据不足时的法律处理方式。仅有人证而无物证时,法院可能会作出无罪判决。法律对于判决确实要求证据充分,满足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决。在有足够证据前,被告人应得到无罪判决。
关于威胁恐吓骚扰的立案程序、恐吓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处罚以及应对方法。当某人受到恐吓威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将进行立案调查。恐吓行为包括死亡威胁、诈弹威胁等,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受害者应了解威胁者的身份和原因,并评估威胁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和相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责任问题。在考验期内,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其监护人应加强管教并配合考察。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如果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无违规行为,期满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