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国际贸易合同属于不要式合同。根据公约的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买卖合同及其更改、终止、要约、承诺或其他意思表示,不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上也没有其他限制,可以用任何方式进行证明,包括证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除非法律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方式订立合同。因此,除非有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国际贸易合同是不要式合同。
要式合同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必须按特定形式订立的合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避免给经济活动带来人为的障碍,各国法律普遍采取不要式原则,只对某些合同要求按照特定的形式订立。要式合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即合同如果不按照法定形式订立,就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合同无效;二是作为证明合同存在及内容的证据,即合同虽然未按法定形式订立,但仍然有效,只是在发生诉讼时,需要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证明。
不要式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并不需要按特定的形式进行,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合同一般为不要式合同。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合同形式,但对于法律有特别的形式要件规定的,当事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条件。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可以属于成立要件或生效要件,具体取决于法律规定的涵义及合同的性质。例如,《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时,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成立。这种形式要件属于合同的成立要件。有时,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属于合同的生效要件,如果当事人不按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已成立的合同将无法生效。例如,担保法规定,抵押合同必须登记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所以形式要求属于生效要件。对于不要式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合同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会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条件。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有些合同必须按照特定的形式订立才能成立,这些合同属于要式合同。例如,遗赠扶养协议需要遵循特定的形式要求才能成立。而不要式合同则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并不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民间借款合同就属于不要式合同。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的区别在于某些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合同的形式要求会影响合同的生效。
总结起来,要式合同是根据法律规定必须按特定形式订立的合同,而不要式合同是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形式的合同。要式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需要满足特定的形式要求,而不要式合同则不受形式要求的限制。
口头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适用范围。虽然口头协议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容易被否认或无法证明其存在。对于某些类型的合同,法律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签订。口头协议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合同的情况,但对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类型
甲方和乙方等联营单位共同出资建立公司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联营宗旨、项目和范围,联营企业的名称、地址和核算方式,联合出资方式、数额和投资期限,联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利润分配和风险承担等条款。甲方以厂房等资产作为投资,明确投资金额和折旧率。双方按
口头约定合同的效力及其适用范围。口头合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不要求特定形式,因此在当事人未约定或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的情况下,口头形式合同是有效的。但其在涉及不动产转让、涉外合同及大额交易时不宜采用,否则在纠纷发生时难以取证。口头合同的效力认定需满足
格式条款的产生条件、签订合同的方式与格式条款的认定以及格式条款的特定情况处理。格式条款通常产生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一方具有垄断地位时。若一方向对方呈现合同文本而不谈判,或提供的条款是为多数人准备的但不能协商修改,则认定为格式条款。政府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