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约定是否能够成为合同,以及口头合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是一个需要进行详细分析的问题。
合同形式是指合同当事人达成合意的表现形式,也是合同内容的载体和外部表现形式。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订立。刑法对于合同诈骗罪并没有对合同形式进行明确说明或限定。因此,对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形式的界定,应该以相关合同制度的立法为基础。在合同法实施以后,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不再仅限于书面合同,还可以包括口头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合同。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解出来的一种新罪名,两者之间存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根据刑法的规定,如果有其他法律对于构成合同诈骗罪有特别规定的,就应当依照这些特别规定处理。区分这两种罪的关键是根据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并结合立法目的进行评判。合同诈骗罪规定于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其客体不仅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还侵犯国家合同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市场秩序。与市场秩序无关的各种“合同”、“协议”,例如婚姻、监护、收养等涉及身份关系的协议,赠予合同、劳务合同等都不属于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范围。因此,虽然现行合同法旨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民商事合同,并对各种民商事合同行为进行了规范调整,但并不能认为凡是行为人利用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考察行为是否符合“扰乱市场秩序”的特征,才能确定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赠与合同与赠与行为的区别。赠与合同要求双方达成一致意思,签订合同形式且赠与需无偿。而赠与行为则不需签订合同,可通过口头约定等方式完成,本质也是无偿性。两者在法律效力和成立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合同法规定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自愿订立合同,但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合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如果法律要求书面形式则必须采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律师审查合同有效性不仅看签
合同公证的作用和效力。合同公证旨在审查合同内容和双方资格,确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排除非法合同的错误效力。公证并非合同必要形式,但能提高合同证据效力和履行保障度,规范、引导、监督当事人依法签订合同,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合同公证范围广泛,包括多种类型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