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合同指的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根据相关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一般被认定为实践合同。根据《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即生效。除了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达成一致外,出借人还需要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才能正式建立借贷关系。因此,民间借贷合同通常被视为实践合同。
实践合同是指除了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除了当事人的一致意见外,还需要一方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实践合同必须有法律特别规定,如定金合同、保管合同等。
在债务人的身份问题上,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民间借贷中,需要注意恶意借贷的问题,即借款人筹集资金用于非法目的的借贷关系。根据我国法律,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从事非法活动而借款,借贷关系将不受保护。如果出借人盲目出借资金,未注意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或者明知借款用于非法活动仍然出借,一旦经司法机关查实,出借的款项可以依法被没收,并对违法借贷双方处以罚款、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出借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利息风险包括没有约定利息、约定的利息超过规定、约定的利息不符合法律规定等。借贷关系的建立,出借人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利率的约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调整。借贷双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担保主体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职能部门或者法人的分支机构,这些担保主体可能没有合法资格。
当向担保人主张权利时,不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期间应遵循约定,无约定的情况下,以主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六个月为准,约定不明的情况下,以两年为准。
如何证明对方借贷是高利贷的问题。需提供的证据包括借据、借条、借款合同和还款记录等,证明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属于高利贷。根据法律规定,高利贷合同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无效,且超出部分需返还。民间借款合同可以是无偿或有偿的,但利率必须合理,严禁高利贷。
民间借贷中举证责任的划分问题。债权人需要证明借贷合意和款项交付等法律要件事实,而债务人则需要证明债权受到妨害或受制约以及债权已经消灭或部分消灭等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需要承担不同的举证责任,包括合同订立、生效、变更、履行等方面的举证责任。
民间借贷中的合法利率问题。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法院支持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诉求。若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出借人应注意合法借贷关系、订立协议、提供担保、及时催收、运用法律及签订合同等方面的
甲乙双方在酒店客户托管项目上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和范围、合作期限、合作方式、利润分配、免责条款、违约责任、终止通告、保密条款、透明化及其他未尽事宜的协商。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XX份,甲乙双方各持XX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