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的性质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一直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赠与合同原则上为实践合同,而诺-成合同是例外。
合同法并没有明确将赠与合同定位于实践合同或诺-成合同,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分别作出了规定。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被视为诺-成合同;而其他赠与合同则被视为实践合同。这一区分的依据是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根据这条规定,一般情况下,在标的物交付之前,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因此赠与合同在此阶段对受赠人没有法律效力。
传统民法理论将合同划分为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主要以是否交付标的物为生效要件。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且生效的合同,而实践合同则要求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生效。区分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它们的生效要件不同。诺-成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发生效力,双方当事人即受合同约束。而实践合同在交付标的物前,合同已成立但未生效,对当事人没有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合同的性质在各国立法上有不同规定,我国学者也有不同的主张。在我国《合同法》颁布前,学者们虽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在实践中普遍认为赠与合同属于实践合同,只有赠与人将赠与物交付给受赠人,赠与合同才能成立。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赠与合同是否以交付赠与物为成立要件仍然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赠与合同应属于实践合同,即在标的物交付时成立;否则,当事人之间达成赠与的意愿就构成赠与合同,如果赠与人不履行赠与义务,就要受强制执行,这对赠与人不公平,也会减少赠与的意愿。另一种观点认为,若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则赠与人在表示赠与意愿后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这不仅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还会导致受赠人因相信赠与而作出接受赠与的准备,但无法得到补偿,对受赠人不公平。
试用买卖合同的试用期限相关问题。在试用买卖合同中,当事人需明确约定试用期限,未明确约定的可按交易习惯或出卖人决定。试用期内买受人有权选择购买或拒绝购买标的物。对于已支付部分价款或对标的物进行非试用行为的买受人,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否则应认定其同意购买。
最新的购房合同修订内容,包括出卖人对房屋权属的合法性承诺,防止一房两卖;细化交房条件,保障购房人接收合格房屋的权利;增加预告登记约定,允许买方自行申请办证;以及保护买受人信息隐私等。这些修订为购房人提供了更多保障。
甲、乙双方关于员工培训的协议内容。协议包括培训期限、费用、乙方的义务、服务期、工资及福利待遇、服务期限、违约责任及协议生效等内容。甲方对乙方进行培训,乙方必须遵守公司规定,包括保密规定、完成培训任务、服从管理等。文章还涉及服务期、工资补助、福利待遇、
附条件合同的主要特征,包括约定性质、条件的性质、与供货条件等的区别、条件的合法性以及生效条件和解除条件。同时,文章还讨论了附条件合同与附期限合同的差异,并介绍了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