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1、借款合同到期后,债务人不还款的,如果合同有约定违约金,借款人不支付违约金是不合法的,出借人可以向法院主张违约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1、借款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3、当事人在借据或
2022-05-05
如果债权债务关系简单,支付令能够送达欠款人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第一百二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2022-05-05
但是,如果债务人有能力偿还或者有可执行财产而拒绝偿还100万元的话,可能会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掉罪,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等。可以跟这行协商分期还款,积极协商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倚老卖老。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2022-05-05
如果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法院通常会判决,在判决书生效之后一个月之内还款。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
2022-04-29
借款合同是指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和借款人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并按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贴花。据此,企业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需要交纳印花税”;
2022-04-29
同时,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由此可知,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延长诉讼时效,避免过了
2022-04-29
法律其他规定等。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2022-04-28
1、当事人对于欠钱不还的债务人,经协商后仍不归还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其履行还款义务。《民事诉讼法》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且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申请
2022-04-28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2022-04-28
由于国税地税管辖范围不一致,要注意弄清楚举报内容涉及的税款属于哪个税务机关管辖。举报中心举报的范围是: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
2022-04-27
有能力偿还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欠条或者借条在债务人之手时一般将被推定为该债务已经清偿。
2022-04-27
3、使得政府对民间借贷的事前管理、日常监控能力严重不足,只能被动地处理民间借贷违约事件,民间借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
2022-04-27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在法院立案之后,人民法院会对债权人发出
2022-04-24
1、一般来说,欠债时双方都会打好欠条约定好还款时间,有些还会约定好利息,按时按量偿还欠款不会出现纠纷,出现纠纷还不上钱只有两种原因,不想还钱和还不起钱,用我国法律上的术语表示就是有力偿还但拒不偿还和无力偿还。
2022-04-24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2022-04-24
欠债不还的法院执行程序。当债务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申报财产、查询财产情况并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对于失踪的债务人,债权人需通过法院起诉程序,经过公告传唤和缺席判决后,可采取拍卖债务人财产的方式来
高利贷的风险和法律问题。高利贷具有剥削和非生产性质,借款人主要将借款用于非生产支出。在民间借贷中,应注意订立借款合同、收条出具、借款利息、借款用途和担保等法律问题。借款合同应保存借款人身份证明文件,收条应明确记录收款形式;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代为清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而代为清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合同性质、债务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等。最新资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有
多年前的欠款能否追回的问题。需要采取法律行动解决,并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二年,但也存在特殊情况。超过诉讼时效的当事人若自愿履行则不受时效限制。在特定情况下,诉讼时效可以中止或中断并重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