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免除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当特定条件满足时,根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它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在适用情事变更原则时,合同免除是指履行合同实在困难,若履行即显失公平,法院裁决合同消灭的现象。
为了便于掌握和研究合同免除,进一步完善中国合同法上的解除制度,有必要将合同免除类型化。
单方解除是指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将合同免除的行为。解除权人无需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只需直接通知对方或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向对方主张,即可发生合同免除的效果。
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将合同免除的行为。协议解除不依赖于解除权的存在,解除行为也不是解除权的行使。协议解除被视为合同免除的一种类型,与一般解除具有相同的属性,但也有其特点,如解除的条件为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解除行为是当事人的合意行为等。
法定解除是指合同免除的条件由法律直接规定。在法定解除中,有的条件适用于所有合同,有的条件仅适用于特定合同。前者称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称为特别法定解除。中国法律普遍承认法定解除,不仅有关于一般法定解除的规定,还有关于特别法定解除的规定。
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以合同形式约定一方或双方保留解除权的解除。保留解除权的合意称为解约条款。解除权可以保留给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保留解除权可以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以后另行订立保留解除权的合同。
合同法承认了约定解除的价值。因为约定解除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产生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确切地适应当事人的需要。当事人采取约定解除的目的虽然有所不同,但主要是考虑到当主客观上的各种障碍出现时,可以从合同的拘束下解脱出来,给废除合同留有余地,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市场主体,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当事人有必要将合同条款规定得更细致、更灵活、更有策略性,其中应包括保留解除权的条款,使自己处于主动而有利的地位。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