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同的解除具有溯及力时,当事人享有恢复原状的请求权。该请求权基于物权所有权,其效力优先于普通债权。当受领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多个并存的债权时,给付人最容易得到给付物的返还。
当合同不具有溯及力时,一方当事人则发生不当得利返还的义务。不当得利的返还以受领人的现存利益为限,并且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只是普通债权。在违约方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多个并存的债权时,守约方可能无法完全返还给付。
同时,当双方当事人都有所给付时,只需返还两种给付之间的数量差额,而不是两种给付各自全部的返还。
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对合同解除后的溯及力问题进行了继续性合同与非继续性合同的区分。非继续性合同是指一次给付即可实现合同内容的合同,如买卖、赠与、承揽等。继续性合同是指合同内容非一次给付可完结,而是需要持续实现的合同,如雇佣、租赁、借用等合同。原则上,继续性合同不具备溯及力。
根据筆者的观点,对合同解除后的溯及力问题进行分类是因为合同的法定解除是对守约方的救济。在守约方已经履行其债务时,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以实现恢复原状的效果,符合行使解除权的本意。
然而,由于非继续性合同是一种长期合同,若一概认定其具有溯及力,不仅操作上难以进行,也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国家中的合同解除可以具有或不具有溯及力。
因此,合同解除后是否具有溯及力涉及到当事人能否通过行使解除权来充分保障自身利益的问题。一旦确定合同具有或不具有溯及力,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交易模式的多变性,又会限制当事人自由行使权利。因此,应根据具体案情,依据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具体分析。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当事人可协商解除合同并约定解除条件。解除权的消灭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期限限制。合同终止后,结算清理条款仍有效,包括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方式。清理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以及合同解除的情形。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司法救济或坚持合同效力。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以及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合同解除后,合同关系解除,就不存在违约责任。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也不表现为违约责任,而是一种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