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终止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从而使合同失去法律效力。
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的终止原因包括: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可能还需要履行后合同义务,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在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通过协议或一方行使解除权的方式终止合同关系。
合意解除是指根据当事人事先约定的情况或经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解除合同。协商解除是指通过订立新的合同来解除旧的合同,而约定解除是指在合同订立时,双方约定了一方可以根据特定条件解除合同。一旦该条件达成,解除权人可以行使解除权终止合同。如果法律或当事人规定了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该期限届满后未行使的解除权将消失。如果法律没有规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行使解除权,该权利也将消失。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法定解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当事人行使解除权或根据《合同法》主张解除合同时,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解除自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如果对方有异议,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根据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依照规定办理。
抵销是指当双方当事人互相负有债务时,一方通知对方以自己的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或双方协商以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以消除双方债务的行为。抵销分为法定抵销和约定抵销,具有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安全性的作用。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互相负有到期债务,且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和品质相同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法律规定或合同性质不允许抵销的除外。法定抵销属于形成权,因此当事人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互相负有债务,且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和品质不相同的情况下,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进行抵销。
提存是指在债务人无法履行或难以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债务人将标的物交由提存机关保存,以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提存的目的是清偿债务,因此提存导致债务消灭。然而,《担保法》规定的提存并非以清偿为目的,而是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
根据《合同法》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导致难以履行债务时,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标的物提存后,债权人承担毁损或灭失的风险。在提存期间,标的物所产生的孽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承担。如果标的物不适合提存或提存费用过高,债务人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标的物,并将所得价款提存。尽管合同终止,债务人仍然负有后合同义务。除非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人应及时通知债权人或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有到期债务,提存部门应根据债务人的要求拒绝其领取提存物,直到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提供担保为止。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在提存之日起5年内未行使,则消失,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这里规定的5年时效是固定的,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的规定。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债务时,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全部终止。当债权和债务归于同一人时,即债权债务混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不包括涉及第三人利益的情况。
甲、乙双方就甲方将部分生产项目分包给乙方达成的外包服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甲方选择乙方为其产品外包加工方,乙方负责生产运作和保证产品质量,合同期限及劳务费用的结算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此外,还涉及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等事项。
公司破产员工赔偿的标准。根据劳动法规定,公司破产时应按规定给予员工解除合同补偿金,补偿标准与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公司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包括员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等。劳动争议发生时间的确定涉及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等争议
债权债务未结清情况下合同解除与转让的相关问题。在债权债务未结清时,合同不能解除,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权利义务终止,已履行的可根据情况要求恢复、补救并赔偿。债权的转让需遵守法律规定,通知债务人才有效;债务的转让需经债权人同意。
合同先履行一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履行的法律规定。先履行方在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但若无确切证据,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