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并因此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欺诈行为可以表现为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或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避免错误,既可以是积极行为也可以是故意不作为的行为。受欺诈人因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
错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例如,将劣质产品误认为优质产品,将有瑕疵的标的物误认为完好无损,错误地认为欺诈人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等。这种错误必须是由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导致的,即受欺诈人陷入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受欺诈人因为错误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
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手段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而合同法和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欺诈手段是“以欺诈、胁迫手段”。两种行为的相同点是都采用了制造虚假事实和使用欺骗手段,并且都达到了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
然而,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在主观故意上存在区别。合同诈骗者在签订或履行合同时根本不希望履行合同,只想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而民事欺诈者则相反,他们希望合同能够履行,通过合同的履行来实现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例如,通过产品质量瑕疵、合同延期履行、拖欠货款等方式来非法获利。
这种区别决定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掌握合同诈骗的各种形式,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确实有真诚履行合同的意愿,就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相反,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就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
王小姐夫妇通过中介公司购买深圳市南山区某小区房产的经过。签订合同后,由于中介公司与售房人的纠纷,导致房产不能买卖。王小姐夫妇试图索要定金,但中介公司拒绝退还,并以各种手段欺骗他们。最后,王小姐夫妇发现中介公司的欺诈行为并得知房产不能交易的真实原因,感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和方式,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商品标识欺诈、合同主体欺诈等。合同欺诈具有欺诈人发出欺骗性邀请、虚假介绍条款和关键事实、通过履行合同获取不法利益等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如欺诈人的意图和行为、虚假和欺骗手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