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时间:2024-10-27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446
【合同诈骗罪概念】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和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目的犯性质

合同诈骗罪属于目的犯,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非法占有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对于确定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诈骗罪目的的非法占有

合同诈骗罪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有意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意图全面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剥夺他人对财产的控制、使用和收益权。若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债务无法偿还,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正确理解和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要使用了刑法规定的欺诈手段,原则上应视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然而,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紧密相关。因此,在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了要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由于侦查技术和侦查人员能力的限制,许多诈骗案件无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呢?尽管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并非完全无法把握。目的作为行为人意欲实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只有通过客观行为的外化才能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因此,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以此对其行为进行定性。

全面综合考虑客观因素

然而,仅凭客观表现的某一方面还不足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我们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和担保真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实际行动,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为人的态度等客观因素。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用假房产证抵押法律如何处罚

    用假房产证抵押向私人借款涉嫌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

  • 高利贷算合同诈骗吗
  • 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