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

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

时间:2020-05-25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477
犯罪有既遂与未遂的情况,合同诈骗罪也一样,简单的讲,既遂是指已经实施了犯罪,未遂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犯罪行没有发生,然而在合同诈骗罪实践中,既遂与未遂并不是如此简单分析。那么,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来告诉你吧!

【网友咨询】

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

【律师解答】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若完全具备了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为犯罪既遂;若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该犯罪的行为状态,为犯罪未遂。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的犯罪形态。因为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人在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起意、准备、实施、完成的过程。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方当事人的“警醒”等各种原因,均可导致犯罪分子所预期的结果难以得逞,这些未完成的犯罪形态就是犯罪未遂。

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不仅要实施客观要件规定的行为,而且必须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后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基于合同诈骗犯罪属于结果犯,它的犯罪既遂与未遂应以法定的犯罪结果发生与否作为区分标志。合同诈骗“未得逞”,是指犯罪人着手实施诈骗行为,诱骗对方签订、履行合同后,尚未能实际骗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我们主张,“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是区分合同诈骗罪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这是因为:只有行为人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才能说明行为人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具备了合同诈骗罪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产生的危害后果足以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既遂;若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能将对方当事人财物实际获得,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即将达到而没能达到,则为犯罪未遂。比如合同的履行是通过银行转账的结算方式进行时,犯罪分子只有从银行取出了贷款,犯罪才告既遂,否则只能是未遂(但犯罪分子已能自由控制转账或能以支票、汇票、信用卡消费的,应是既遂)。犯罪分子在先行占有他人财物的情况下进行诈骗,诈骗行为实施终了,并且造成了被骗人错误认识的,应是犯罪既遂,如果虽然实施了诈骗行为,但未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的,当属犯罪既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对一般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

    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主要介绍了隐瞒履约能力的诈骗、具有因果关系的诈骗、部分履约的诈骗以及“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等几种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合同诈骗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指出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不履行告知义务等行为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 不兑现承诺属于诈骗吗
  • 担保人被债务人欺骗是否还承担担保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