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合同诈骗中的"非法占有"
时间:2024-07-03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主体在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的行为,那么合同诈骗中该如何认定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呢?接下来,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的看法。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中的"非法占有"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
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在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行为之前产生。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形成犯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犯罪行为。刑法认定某一行为为犯罪行为的标准不仅在于该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还必须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对于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法取得对方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况,不能认定其之前的取得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因为行为人在取得行为之前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施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如果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这将导致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颠倒,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相违背,从而导致“客观归罪”。
非法占有的目的的时间序列性
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即犯罪故意在先,犯罪行为在后。在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在行为人实施诈骗犯罪行为之前产生。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而骗取对方财物的犯罪行为是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产生之后实施的。如果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行为人合法取得对方财物之后,将导致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颠倒,从而产生逻辑错误。这与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理论相违背,从而导致“客观归罪”。
事中故意与事前故意
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是事前故意或者事中故意,但不可能是事后故意。在事中故意中,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之前取得对方财物的行为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只有在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之后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因此,事中故意与事前故意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产生在犯罪行为之前,只是两者处于合同订立、履行的不同阶段。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和具体类型。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文章详细列举了五种合同诈骗的具体类型,包括利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以及重操旧业者多
-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刑事责任及相关知识。合同诈骗罪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依据情节轻重划分。此外,《刑法》修正案七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补充,特别涉及到传销活动的相关规定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签订虚假合同的法律责任
-
被告人卢*征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
虚增工程量是否构成合同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