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舞台剧制作合同纠纷案进行了终审判决。法院判决解除了涉案的制作合同,并要求北京某设计制作有限公司返还原告齐某88.3万元。而张-咪作为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需承担其中的76.6万元连带责任。
根据合同书显示,原告齐某与北京某设计制作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2日签订了一份制作合同。合同约定双方共同制作音乐舞台剧,并由齐某投资100万元。双方还约定了专款专用账户,由双方共同监管。该账户以张-咪的名义设立,并由齐某向该账户支付了100万元的投资款,张-咪出具了收条。一个月后,该账户经双方同意支出了23.3万元的音乐制作酬劳和公司运转费用。
然而,2011年,齐某向警方报案称张-咪诈骗。齐某指控张-咪将其100万元转走后不再接电话。由于证据不足,警方未予立案。
随后,齐某提起诉讼,称自己通过张-咪与设计公司签订了制作合同,并支付了投资款。然而,直至合同约定的音乐舞台剧首演时间,齐某并未见到设计公司、制作团队、主创人员或音乐剧本等。经调查发现,设计公司和张-咪均没有涉外演出资质,且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没有进行实质性工作。齐某投资的100万元被张-咪转入其个人银行卡,并据为己有一部分。
张-咪辩称自己并非合同当事方,合同签订后只是接受合同双方请托向齐某出具收条,确认项目投资款已到位,并未私自占有或操控涉案投资款。然而,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合同约定,专款专用账户是以张-咪名义设立的,动用款项需经三方同意。因此,张-咪作为合同中特定条款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因设计公司未能证明履行了合同义务,并在未经齐某确认的情况下违约动用专款专用账户内的款项。张-咪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允许设计公司动用投资款并征得了齐某的同意。因此,张-咪需与设计公司连带返还相应非法动用的款项及剩余款项。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