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舞台剧制作合同纠纷案进行了终审判决。法院判决解除了涉案的制作合同,并要求北京某设计制作有限公司返还原告齐某88.3万元。而张-咪作为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需承担其中的76.6万元连带责任。
根据合同书显示,原告齐某与北京某设计制作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2日签订了一份制作合同。合同约定双方共同制作音乐舞台剧,并由齐某投资100万元。双方还约定了专款专用账户,由双方共同监管。该账户以张-咪的名义设立,并由齐某向该账户支付了100万元的投资款,张-咪出具了收条。一个月后,该账户经双方同意支出了23.3万元的音乐制作酬劳和公司运转费用。
然而,2011年,齐某向警方报案称张-咪诈骗。齐某指控张-咪将其100万元转走后不再接电话。由于证据不足,警方未予立案。
随后,齐某提起诉讼,称自己通过张-咪与设计公司签订了制作合同,并支付了投资款。然而,直至合同约定的音乐舞台剧首演时间,齐某并未见到设计公司、制作团队、主创人员或音乐剧本等。经调查发现,设计公司和张-咪均没有涉外演出资质,且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没有进行实质性工作。齐某投资的100万元被张-咪转入其个人银行卡,并据为己有一部分。
张-咪辩称自己并非合同当事方,合同签订后只是接受合同双方请托向齐某出具收条,确认项目投资款已到位,并未私自占有或操控涉案投资款。然而,二中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合同约定,专款专用账户是以张-咪名义设立的,动用款项需经三方同意。因此,张-咪作为合同中特定条款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因设计公司未能证明履行了合同义务,并在未经齐某确认的情况下违约动用专款专用账户内的款项。张-咪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允许设计公司动用投资款并征得了齐某的同意。因此,张-咪需与设计公司连带返还相应非法动用的款项及剩余款项。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意向协议书可以承担违约责任。一般来说,经过双方认可签订的合作意向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一方出现违约,在意向协议对违约有明确规定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