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知识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4-07-12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558

关于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表现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用欺骗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特殊性

合同诈骗罪是刑法中的一种诈骗犯罪,具有普通诈骗罪的一般特征。合同诈骗罪的特殊性表现在发生的场合(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和欺骗的具体手段上。合同诈骗的一般技术过程为:首先利用对方当事人对合同的信任,使对方履行合同,而后实际获得对方的财物但自己不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具体分析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时,可从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三个特征去分析。

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

欺骗行为是合同诈骗罪的核心特征,最常见的欺骗手段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合同诈骗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实现犯罪目的。刑法第224条规定了五种具体的合同诈骗方法:虚构合同主体、虚设担保、设置陷阱、卷款逃跑和其他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为人以欺骗手段来实施合同诈骗的具体表现。

诈骗行为使对方“信以为真”,签订合同

“信以为真”是指行为人使用各种骗术使受害人受到假象的迷惑,导致了事实认识错误,“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合同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合同诈骗所利用的合同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公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利用合同实施诈骗的行为,应构成普通诈骗罪。受害人“自愿”签订合同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前提。

“自愿”交付财物

合同诈骗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为目的,交付财物构成诈骗犯罪既遂的一个重要条件。交付财物是指受害人基于自己的主观的处分意思,将财产交付给行为人或第三人。行为人的欺骗与被害人的信以为真的自愿交付财物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行为人对他人实施欺诈行为,但他人并没有受骗,交付财物是出于其他原因,则行为人的行为不能构成诈骗罪既遂。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必须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意图。非法占有目的反映了合同诈骗罪犯罪分子的真实意图,也是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一个重要界限。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故意采用欺骗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从而实施合同诈骗犯罪。

何为非法占有目的?

传统观点与广义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非法地改变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对财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的非法谋取。

广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的含义更为广泛,它主要侧重于对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破坏,包括行为人意图永久剥夺所有权人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权利,以及追求使所有权人处于永久不能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状态。

非法占有的内涵

根据广义观点,非法占有应包括以下内涵:

  1. 行为人意图永久非法行使他人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2. 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他人无法行使财产所有权的权能。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并不一定要自己非法行使这些权能,非法占有并不专指非法占为己有。行为人可以将骗取的财物转给第三人持有,甚至单位占有,这都不影响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认定。

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的区别

在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时,需要将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加以区别。

民法上,占有是指对财产的事实上控制的权利,财产所有人可以让非所有人合法占有财物,即所有权与占有权可以有条件地分离。占有他人财物并不等于取得财产所有权,所有权人仍然可以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其他权能。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是指对所有权的全面破坏,使所有权人的全部权能都无法行使,侵害了受害人对财物的合法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非法占有与非法占用的区别

非法占有是对财产所有权的全面破坏,而非法占用只是侵犯财产使用权。

在刑法上,占有他人财物和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性质是有区别的。

例如,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分在于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后者仅仅是为了非法使用公款。

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的界限也表现在占有还是“占用”上。

间接故意诈骗的争论

在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

有的犯罪分子的非法占有目的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而有的则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关于是否存在间接故意诈骗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这是一种新的罪过形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积极行动先行占有他人财物,这表明行为人对占有他人财物持有“追求”的态度,属于直接故意。

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拒绝履行合同并不归还财物,行为人的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变为确定,仍然属于直接故意。

因此,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刑法上非法占有与“非法占用”的区别

在刑法中,占有他人财物和占用他人财物的行为性质是有区别的。非法占有侵犯了财产所有权全部权能,而“非法占用”只是侵犯财产使用权。例如,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分在于前者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后者仅仅是为了非法使用公款。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的界限也表现在占有还是“占用”上。

签订经济合同骗取预付款的行为的性质

有些人利用签订经济合同,骗取对方的预付款,供自己经营使用或进行其他牟利活动。当对方催促履行合同时,则以各种借口推脱,在获利后再归还对方的预付款,即所谓“借鸡生蛋”。对于此种行为的性质,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种行为应以诈骗罪论处,因为行为人通过签订合同骗取他人财物时,其诈骗行为已实行终了,并达到了既遂状态。况且,行为人在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时,行为人主观上应当明知其经营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寓含着使所有权人最终不能行使所有权各项权能的严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种行为属于民事欺诈行为,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占用”资金,而不是为了占有。所侵犯的主要是资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一般可作为民事侵权行为处理。

合同诈骗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的主观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有的犯罪分子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非法占有的目的,其签订履行合同就是为了诈骗。而有的犯罪分子的主观目的一开始只是相对确定,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关于是否存在间接故意诈骗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并认为这是当前合同诈骗犯罪中的一种新的罪过形式。理由是,有些人或单位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或签约能力,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危害而采取放任态度与对方签订合同,达到先行占有和控制对方财物的目的,然后再想办法,有办法了就履行,没有办法就不履行,这种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恰恰是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和签约条件,可能给对方造成严重后果,而对之持放任的态度,是一种间接故意。

然而,我认为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仍属于直接故意。因为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行为人却要采取积极作为的行动先行占有他人的财物,说明行为人对占有他人财物这一结果持的是“追求”的态度,即直接故意的心理。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既不履行合同,又拒绝返还财物,行为人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到确定,其形式仍为直接故意。因此,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的不确定性

在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间是不确定的。有的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签订合同前就已明确,其签订履行合同就是为了诈骗。也有的犯罪分子的主观目的一开始只是相对确定,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退一步看,即使行为人开始签订合同时对最终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是不确定的,但后来既不履行合同,又拒绝返还财物,行为人故意内容已由不确定到确定,其形式仍为直接故意。因此,所谓间接故意诈骗是不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可能开始仅有占用的故意,但随着时间的转移,行为人的故意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占用转化为占有,那行为人的行为就可能由最初的一般民事侵权行为转化为诈骗犯罪。另外,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占用”可以认定为“占有”,例如使用对方交付的货款、货物、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项无法归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 合同欺诈构成刑事犯罪吗
  •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的定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