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涉及一起因赌博行为导致的合同诈骗罪案件。被告人周某是一名本地无业人员,由于沉迷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为了偿还赌债,周某决定将自己的动迁房进行出售。
2004年2月,周某委托姐夫找到买房人陈某,并与陈某签订了房地产转让合同,将房屋以34.8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了陈某。陈某当即支付了32.8万元给周某,并约定剩余的2万元在房产过户时交付。2005年11月,周某的姐夫替他办理了该房产的产证,并因房屋实际面积超出约定,陈某补偿给了周某1万余元。然而,此后周某一直未露面,房产证也一直由姐夫保管。
2007年,由于欠下40多万元赌债,周某决定再次将动迁房进行“卖”出。他找到姐夫,声称要拿产证去鉴定,然后偷偷将房屋的门锁换掉,并以55万元的价格将房产卖给了李某。陈某在打扫房屋准备入住时发现门锁被换掉,立即与周某及其姐夫联系,但两人均表示不知情。陈某随后更换了门锁并入住。然而,不久后,李某找到陈某,并表示自己已经购买了该房产。经过调查,两人才发现周某将已经出售的房产再次卖给他人。李某报案后,周某归还了他28万元。去年11月29日,周某在江苏省昆山市石浦镇被公安机关抓获。
问:为什么周某的一房两卖行为被认定为刑事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
答:区分一房两卖行为是民事纠纷还是诈骗犯罪,主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行为进行区分。如果行为人只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没有故意非法占有两笔房款,那么这属于民事纠纷。相反,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意图交付房屋,只是想收取钱款,那么应当被判处合同诈骗罪。在本案中,周某因无力偿还赌债,隐瞒了已经将涉案房产出售给他人并已实际交付的事实,再次出售房屋。除了用于销案而退出的部分外,其余大部分用于还债,这表明周某有非法占有房款的故意。因此,周某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如果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