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1日,温岭妇女陈XX向我局报案称,她在2002年7月借给一个自称史*洪的男子3.5万元,并签署了一份借条。然而,史*洪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借款,最后失踪了。陈XX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史*洪”实际上叫做“史*钢”,是慈溪人,而借条上的签名“史*洪”是伪造的。因此,她向我局控告史*钢诈骗她的财产。
我大队在初步调查中发现,对于此案的定性存在不同意见: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这起案件可以被视为一起合同诈骗案。史*钢冒充“史*洪”的名义签署了借条,向他人借款3.5万元。在收到款项后,史*钢逃匿并不见了。这符合刑法第224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即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收取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此外,《合同法》中也对借款合同有专门的规定。
另一方面,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虽然这起案件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合同诈骗的特征,但进一步分析后会发现,《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和普通诈骗罪是有原因的。前者侵犯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公私财物所有权的双重客体,而后者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国家设立合同诈骗罪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并将其归类为扰乱市场秩序罪,而将普通诈骗罪归类为侵犯财产罪。从本案来看,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借款行为,不涉及市场经济行为,只侵犯了个人的财产权。因此,我们采纳了第二种意见,以普通诈骗罪受理查处。
也许有人会问,合同诈骗案和普通诈骗案都是诈骗,立案标准和量刑幅度都差不多,为什么要如此准确地区分呢?这是因为:一、从严格执法要求上,我们需要准确定性;二、根据公安机关案件管辖规定,普通诈骗案归刑侦部门管辖,而合同诈骗案归经侦部门管辖。如果定性不清,就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因此,明确案件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霸王条款与合同欺诈的区别。霸王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等,用以逃避法定义务和减免自身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因此,虽然霸王条款存在不公平性,但它并不构成合同欺诈。
合同诈骗案件中,被害人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
大家都知道,刑事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立案标准,只有达到立案标准,它才能够进行立案。一般来说,刑事诈骗的立案标准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的,那么合同诈骗达不到立案标准的话怎么办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合同诈骗不够立案标准咋办的详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通过欺骗、欺诈手段与他人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的,协议是无效的,不受法律的保护,如果诈骗数额达到较大的,还会构成犯罪。(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人在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