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李某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份期房买卖合同,合同规定房地产公司将所开发的滨海小区10号楼2单元4楼东户三室一厅住宅,建筑面积约80.34平方米预售给李某,每平方米价格3800元,房款约305292元。根据合同李某先付了10万元预付款。同年10月,房屋建好,李某交清余款,房地产公司将房屋(包括小棚一间建筑面积8.23平方米)交付李某使用。李某到房产交易所领取房产证时发现房产证上记载的建筑面积是72.11平方米,比预售合同少了8.23平方米。于是李某以面积短少、房地产公司存在欺诈行为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房地产公司双倍还多付的8.23平方米的房款共62548元。房地产公司称小棚面积应计算到商品房面积中,该公司不存在欺诈行为。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建设部发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此规章于2000年已修改更新)明确规定: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即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者单元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建筑面积之和。国家经委基建办发布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规定:建筑物内的技术层超过2.2米的,应当计算建筑面积。根据上述规定,李某购买的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应当包括小棚的建筑面积,房地产公司不存在欺诈行为。最终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关于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如何计算,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作为业内人士可能比较熟悉的,但是对普通购买者来说,却很少有人能知道。李某购房时并不知道所购住宅的建筑面积包括了小棚的建筑面积在内,一来他不熟悉有关规定,二来在与房地产公司的合同中也未写明住宅的建筑面积是否包括小棚在内。李某认为三室一厅的建筑面积应是80.34平方米,属于本人重大误解,而不是房地产公司欺诈。因此李某以房地产公司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判令其双倍返还多收房款是不会得到法院支持的,只会败诉。如果李某认为买卖对于自己不合算,不想要房屋了,可以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法院撤销期房买卖合同。因合同成立在合同法实施之前,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此外行使撤销权的时限须在行为成立一年之内。
合同事关重大,在进行较大交易时,签约人必须十分慎重,李某本应该搞清楚有关规定或在合同中对房屋面积进行详细约定,发现问题之后应当慎重选择诉讼思路,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因为重大误解签订了对自己不利的合同,应当在知道撤销事由一年内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有关法律依据见合同法第54、55条。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钟某和田某之间的商品房转让纠纷。钟某认为田某在房屋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要求返还多收的房屋转让款。对此存在三种分歧意见。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正确,田某应该返还多收的4000元,但不应当双倍返还。田某故意多报购买价格属于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包括行为人的故意欺诈、客观欺诈行为、相对人的错误认知以及错误的意思表示。文章强调欺诈行为既可以是积极行为也可以是消极行为,并指出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时,合同欺诈才能成立。在判断合同欺诈案件时,需仔细审查相关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公正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