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可能会达成口头约定,而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这种口头合同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是诚信的。如果求职者碰上了不诚实的用人单位,那些许诺就会像肥皂泡一样消失。
一些用人单位事先根据国家法律和劳动部门的合同示范文本制定了聘用合同。表面上看,这种合同似乎没有问题,但具体条款可能含糊不清,甚至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旦发生纠纷,用人单位往往会拿出这种所谓规范式的合同来为自己辩护,而最终受害的是求职者。
一些企业利用求职者迫切想要找到工作的心理,只约定了求职者的义务,比如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违反规定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违约金等。然而,合同上几乎没有提及求职者的权利。这种合同是最典型的不平等合同,如果接受这样的合同,求职者无疑是自己把自己置于被剥削的境地。
一些危险性行业的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常常要求求职者接受合同中的“生死协议”,即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一些求职者为了得到工作,违心地签署了这样的合同,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更加忽视劳动者的安全。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他们可能连寻求公正的机会都没有。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应对劳动部门的检查,往往与求职者签订两份合同。一份合同用来应付检查,另一份才是真正双方履行的合同。用来应付检查的合同通常是用人单位伪造的,连签名都是假的。求职者不仅看不到这份合同,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而真正双方履行的那份合同则是不能公开的,因为那份合同一定是不平等的,只有对用人单位有利。
合同是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工具。失去了合同,不仅会失去尊严,还会失去应得的利益。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入职时的法律问题,包括劳动者需要注意的社会保险约定、避免签署空白合同、识别并拒绝不合法内容的合同、妥善保管劳动合同等。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劳动者如何应对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中的不合法条款,提醒劳动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益并积极融入团队。
山东烟台市一个家庭合伙经营客运业务的纠纷。合伙人之间和睦相处并按约定比例分红,但在更换车辆过程中发生纠纷,导致张某忠擅自更改合同和银行账号,侵占营运收入。经过多轮诉讼,最终法院判决车辆营运收益应按约定比例分配,维持了原判并已经执行完毕。
赠与合同的撤销情形。赠与合同可被撤销的情形包括: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以及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赠与人的义务,包括交付赠与物和担保赠与物瑕疵的义务。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