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谨防朋友圈八大骗局,用户须保护好个人信息

谨防朋友圈八大骗局,用户须保护好个人信息

时间:2023-10-21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919

微信常见的欺诈手段

欺诈手段一:虚假扫码活动

一些扫码互动以明显高过于实际的高额返利骗取网友参与,实则为盗取用户信息,因此大家在扫码时一定要留意是否为官方发布。

欺诈手段二:虚假招聘信息

一些诈骗招聘信息会以高额待遇或者名企业为诱饵,欺骗招聘者钱财。因此在进行网上应聘时,需要谨慎的查询该公司的地址,在网络上了解公司详细信息,尽可能地与招聘负责人通话了解。

欺诈手段三:虚假限时抽奖

一些弹框出现的限时抽奖信息,实际上都是骗人的。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是与身份钱财有关的信息,同时不要相信有不劳而获,天降馅饼的事情发生,以防吃亏。

欺诈手段四:虚假领养宠物

一些虚假领养宠物信息会以免费领取的方式吸引人,实际上却会让人支付国际电话费或者其他费用。要谨慎对待这类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欺诈手段五:虚假善心捐赠

一些虚假善心捐赠信息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取个人信息。在遇到这种信息时,应该先确认是否为官方渠道发布,以免泄露个人信息。

欺诈手段六:虚假积攒旅游

一些免费积攒旅游的活动实际上是旅行社的营销手段,参加后可能会面临强迫消费的情况。因此,最好选择本地区的活动,减少被骗的几率。

欺诈手段七:虚假回复换礼品

一些回复换礼品的活动实际上是让人付邮费、税款等待,最好不要理会这类信息。

欺诈手段八:虚假免费大牌产品

一些商家通过加微信好友来获取个人信息,并以免费获得国外大牌产品为诱饵,实际上所得到的却是劣质产品。要警惕这种骗局,以免上当受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我国偷拍行为侵犯的权利

    偷拍行为侵犯的权利,包括隐私权与肖像权。隐私权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未经许可公开个人信息属违法行为。肖像权则指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他人肖像进行营利活动。偷拍行为往往同时侵犯这两种权利,导致侵权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内容,详细列举了包括个人信息、住宅、性生活、财产状况、通信和个人文件、社会关系和档案材料等方面的隐私权保护。同时,依据《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犯隐私权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相应责任。

  •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及主体

    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及主体,介绍了《侵权责任法》失效后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以及隐私权的主体为自然人。还阐述了《民法典》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包括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获取他人信息必须依法取得并保证安全。旨在维护自然人的个人权益和信息安全。

  •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

  • 手机号是否构成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 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