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存在,对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调节当事人利益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实施。立法部门也在对该法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然而,仍有一部分不法份子无视国家法律,利用合同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和《民法通则》,侵犯了市场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将受到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双重处罚。
经济合同纠纷是一种单纯违反《民法通则》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的是债权,仅受控于民事法律。
对于合同诈骗的认定,目前存在三种关键观点:
然而,这三种观点都过于片面和绝对。相比之下,全面分析更为准确。具体而言,合同诈骗的认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在这里,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作为区分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依据。签定合同时有履行能力的行为人未必不具备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没有履行能力的行为人在主观上也未必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有的只是想借用而非非法占有。因此,以履行能力论作为认定合同诈骗的依据是不妥的。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2004年,徐某注册成立了某有限公司,但实际上只有他一人,没有经营行为。2005年,徐某得知某地有金属镁矿资源,以公司名义与某地政府签订了开发金属煤矿山及镁业生产合同。合同规定公司投资42亿元人民币建设经营管理金属镁项目,年产金属镁20万吨,年产值3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经济纠纷”之间存在着交织和混淆的情况。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行为人使用欺诈手段,很难确定罪与非罪的界限。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旨在通过非法占有对方财物来利用合同,而合同经济纠纷的当
刑法上并没有明确的经济诈骗罪罪名,根据司法实践,现行法律上所讲的经济诈骗主是一般诈骗、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经济诈骗罪量刑标准一般指诈骗罪的量刑标准,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合同诈骗与普通的经济合同纠纷不同,普通的经济合同纠纷是指经济主体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因签约、履约而产生的争议,合同双方并没有非法占有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