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当一个无权处分人处分了他人财产时,如果得到了权利人的追认,或者是无权处分人在事后取得了处分权,那么这个合同是有效的。但是在权利人拒绝追认和处分人事后未取得处分权之前,这个合同的效力是待定的。如果权利人拒绝追认或者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那么这个合同是无效的。
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效力取决于权利人是否追认以及处分人是否取得处分权。为了确保交易安全和保护受让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将善意取得制度作为相应补充。
1、行为人实施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
2、行为人没有法律上的处分权而处分了他人财产。
3、因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行为人与相对人订立了合同。
4、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
由于物权法未规定时效取得制度,即使无权处分人已向相对人转移标的物的占有权,当权利人长期未确定处分合同的最终效力时,如果不构成善意取得,则相对人既不能获得所有权,也不能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和缔约过失赔偿。如果无权处分人未向相对人转移标的物的占有权,当权利人长期未确定处分合同的最终效力时,由于合同最终效力未决,相对人既不能请求处分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也不能向无权处分人主张缔约过失赔偿。
更为严重的是,无权处分合同的相对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规定的催告权和撤销权,不能主动结束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只能听任权利人的决定。尽管《合同法》第51条移植自《德国民法典》第185条、中国台湾民法第118条,但相对人的地位和可获赔偿利益却有很大差别:在地位方面,相对人在《德国民法典》第185条、中国台湾民法第118条下享有债权合同当事人的地位,能主张违约责任,而在《合同法》第51条下,相对人只能主张被损害方的权利,处于缔约受损害人的地位;在可获赔偿利益方面,相对人在《德国民法典》第185条、中国台湾民法第118条下能主张违约责任,而在《合同法》第51条下,相对人只能主张赔偿,原则上属于期待利益赔偿。
在德国民法、日本民法和意大利民法中,出卖他人财产的债权合同都是有效的,而法国民法则认为无效。但该规定在法典实施后引起了质疑,被认为不切实际。后来的实践通过解释采用了相对无效的观点,认为在不涉及物权行为的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债权合同)应当有效。然而,《合同法》第51条似乎参考的不是无权处分的债权合同,而是无权处分行为(物权行为)。这种将债权合同规定为与物权行为相同效果的立法逻辑上难以理解,也违背了各国倾向于使无权处分合同(债权合同)有效的大趋势。
不同合同类型的生效时间判断方法,包括依法成立的合同、需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合同以及附有条件或期限的合同。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合同成立的时间的一般规定以及合同书形式、确认书形式、实际成立的情况。
网上贷款未到账时合同是否生效的问题。在网络借贷中,如果贷款未能成功发放到借款人账户,则该贷款合同视为无效。依照合同措辞及相关法律规定,贷款只有在实际放款后才能正式生效。若贷款机构未执行放款操作,构成单方面违约,合同无法产生效力。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借款
三方合同的生效期问题。三方合同从签订时起即开始生效,只要采取书面形式签订并每个人签字、盖上公章或摁下手印,协议就算正式成立。合同成立后即可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外,文章还涉及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合法性和银行工作中签订三方合同的合法
借款未成功冻结时合同的效力问题。当借款合同无效时,保证合同也可能无效,除非另有约定。对于借款不还的情况,可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查询借款人名下财产可通过查阅财务报告、借助媒体和政府部门力量、与债务人内部员工交流以及与债务人客户获取信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