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权是合同当事人的一项权利,根据具体情况,当事人可以决定是否行使该权利。如果不行使合同撤销权,合同将继续履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以下合同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当一方通过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如果当事人请求变更,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撤销权的消灭有以下情形:
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在答辩时认为合同显失公平或存在欺诈而要求撤销合同,但未单独提出撤销权诉讼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法院在处理时存在较大争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撤销权必须以反诉的形式提出。如果允许以抗辩的形式行使撤销权,那么在原告撤诉的情况下,法院无法就被告的抗辩另行下判,导致法院不必处理被告行使撤销权的情况。
此外,由于合同法赋予撤销权人主张变更、撤销或合同有效的选择权,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如果允许抗辩的形式,就会导致多种可能性,使得撤销权的行使和合同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确认之诉,行使撤销权应当单独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反诉还是抗辩,都是以主张行使撤销权的形式向法院提出。关键在于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审查时,是否存在撤销权已经消灭的情形。因此,应当允许通过抗辩的形式主张一般撤销权。
当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仲裁裁定或法院判决解决合同纠纷争议,宣判合同无效或撤销时,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及其消灭的情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撤销权将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合同稳定性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立法明确规定期限。超过期限,当事人将失去撤销权利,必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问题,对比了外国立法例如罗马法、法国法律、德国法律、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章指出,我国合同法在任意撤销权限制方面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与法规制定的目的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如果受赠人不同意,赠与人可以请求房产律师向受赠人进行法律教育和说明,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超过这一期间,赠与人不得再行使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