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流转 > 流转其它知识 > 土地流转如何改革解决现实问题

土地流转如何改革解决现实问题

时间:2023-11-05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661
回顾中国农村产权改革的历程。小岗村的创新模式不是写文件的同志先把它写进文件的,而是“这么走不行,那么走不行,才碰出来的”。“把土地包给农民,把种地的权利落实到户,可以打粮食可以增产。念的东西很难生根。底下碰出来的东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到了1977年邓小平主政的时候,一步一步拐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说不可以包产到户,到1979年4月份就开始松动了,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可以开一个口子,这个口子越开越大,通过文件把产权改革覆盖整个全中国。

农村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问题一:适应生产力的制度长期不变

在包产到户以后的农村制度中,虽然基本的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但仍存在两个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农村家庭人口的变化,是否需要调整土地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如果土地长期不调整,会导致资源浪费;如果不调整,很多农民会觉得不公平。例如,某家庭人口增加,但土地却无法适应需求。

其次,土地流转的进程滞后,转让手续也滞后。邓小平南巡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可以选择离开农村。然而,大量农民外出工作后,其它资源并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导致他们无法实现更好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城市租房居住,而家乡的房屋和土地却闲置不用,两者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

当前的征地制度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难题。在中国宪法中,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并没有规定只有国有土地可以流转。然而,在部门立法时,只有国有土地的流转有暂行规定,农村土地的流转只在七个省份有相关规定,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保护。因此,最终导致只有国有土地可以被政府征收和出售。

虽然这种制度在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的负面代价越来越大。此外,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区的增加以及债务的累积都与这种体制有关。然而,由于既得利益的存在,改变这种体制是非常困难的。

解决方案:确权和市场力量的结合

要想让市场发挥作用,必须先确立产权,然后再考虑流转权。以中国古代契约为例,先有契约,即房产证和土地证。城市居民都有房产证,而农村的房屋为何没有证书呢?这个证书是权威的,它保护了财产权利的边界,按照市场价格信号进行配置。先确权,再进行约定,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针对征地制度的改革,一下子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但逐步改革是有可能的。然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是必要的。除了财政支持农民外,市场本身的力量更为重要。要利用市场的力量,鼓励农民承担风险,因为房产可以作为抵押物,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从事下一个活动。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下,逐步完善这些机会,推动农村建设不断前进。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作协议

    甲方、乙方和丙方通过合作获得某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共同开发经营的事宜。甲方通过竞拍获得土地使用权,乙方负责将土地使用权办至甲方名下。三方按股份承担投资、分担风险、分享利益。合作原则包括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独立核算、集中管理。协议详细阐述了合作项目的股份分

  •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两个层面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两个层面,包括首次流转和再次流转。首次流转是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性流转,只能从集体所有土地流转到国家所有土地;再次流转则是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符合法律规定的人使用。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集体土地流转的不同类

  • 土地流转解读:法律专业术语改写

    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解读,指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必然趋势。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文章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

  • 建立风险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风险保障制度来规范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引导农民签订流转协议并报备相关部门。同时,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强化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多方合作实现多渠道增收。创新土地管理模式,通过国际信托代为经营管理土地的方式,为农业融资开辟新渠道。

  • 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显著好处
  • 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怎么分离
  • 土地三权分离的好处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