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某主张:1990年10月22日,蔡某向我借款人民币4000元,双方约定利息按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计算,借期为6个月,蔡某提供第三人蔡一的面值为4000元的定期存单3张作为抵押物。借期届满后,蔡某拒不清偿借款,而第三人则把作为抵押物的存单进行挂失,致使郑某的债权受到侵害。基于此,请求法院:(1)认定我与蔡某、第三人蔡一间的抵押借款关系成立,三张存单由我领取本息;(2)判令蔡某继续偿还我抵押存单折价抵偿后的不足部分。
蔡某与第三人蔡一系同胞兄弟。1990年9月,蔡某向第三人蔡一借得其储蓄在东阳市虎鹿信用合作社的定期存单三张,总计储蓄金额为4000元。(号码、金额和储蓄期分别为:东信726060号,金额1600元、1990年4月11日存入,定期三年;东信0583652号,金额1800元,1990年2月22日存入,定期一年;东信728046号,金额600元,1990年10月12日存入,定期一年)。并与第三人言-明该三张存单系作借款抵押之用。同年10月20日,蔡某与郑某签订借款协议,双方约定:第一,蔡某以第三人蔡一的三张存单作抵押向郑某借款4000元,借期为6个月,利息按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计算,本息一次性还清;第二,借期届满后,如蔡某不能清偿债务,三张抵押存单即抵归郑某所有。此借款协议由蔡某同村村民蔡*龙作见证,由其签名盖章,第三人蔡一没有到场签名。同月22日,郑某把4000元人民币借给蔡某,蔡某把第三人蔡一的三张存单交给郑某。借期届满后,蔡某没有按时履行债务,郑某多次向蔡某催讨,蔡某均以第三人蔡一业已为其提供了抵押存单,按借款协议第2条借款业已抵偿,无需向我追偿为由不予清偿。郑某遂向东阳市虎鹿信用合作社要求领取上述抵押存单的款项,但不料第三人已向该信用社以“因我不知抵押的法律意义,贸然提供给胞弟蔡某三张存单去抵押借款,请贵社在没有我本人身份证和印章的情况下不予领款”的理由办了挂失手续,致使郑某无法取得抵押款项。事后,郑某多次找第三人蔡一磋商,要求第三人承担抵押责任,但第三人蔡一坚持抵押关系不成立,郑某理应返还存单,意见相左,致使磋商不成,遂形成诉讼。经委托金融部门结算,截止1992年11月23日蔡某向郑某所借的4000元人民币利息为1168元;第三人三张总面值为4000元的存单利息为913.04元。
郑某与第三人蔡一间设立的抵押合同关系成立,应予认定。其理由是:(1)第三人蔡一作为抵押合同的主体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财产作为抵押物。在本案中,第三人蔡一自愿提供三张存单作为抵押物,符合上述规定,因此其作为抵押合同的主体是合法的。第三人蔡一声称其提供抵押存单是为蔡某向银行贷款作抵押,但缺乏证据支持该主张。相反,根据卷宗中的蔡某证词、郑某掌握抵押物的事实以及第三人蔡一在1991年1月29日申请挂失时所述“因我不谙抵押的法律意义,贸然提供胞弟蔡某三张存单去抵押借款”的陈述,可以证实第三人蔡一当时自愿提供三张存单作为抵押物给任何不特定的债权人,而不仅仅是特定的银行。因此,第三人蔡一所声称的“其提供的抵押物仅限于特定的银行抵押权主体”的辩解不成立。第三人蔡一不需要在原借款协议中签字,抵押关系仍然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除法律规定外,并不拘泥于书面形式。在本案中,蔡某借款请求第三人蔡一为其提供抵押物,第三人蔡一表示同意并交付了三张定期存单,这实质上可以视为第三人蔡一对任何不特定的抵押权主体发出的自愿提供三张存单作为抵押物的要约。事后,郑某对第三人蔡一出具的抵押物表示认可,这是郑某对第三人要约的承诺。因此,尽管郑某与第三人蔡一之间没有形成书面抵押合同关系,但彼此间的抵押合同关系仍然成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抵押物时,没有书面合同,但有其他证据证明抵押物或者权利证书已交给抵押权人的,可以认定抵押关系成立。根据上述理由,本案中第三人蔡一提供给郑某的三张存单作为抵押物的抵押关系成立,应予认定。
借款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借款金额、用途、期限、提款和还款的时间与方式、利率和计息方式、担保事项以及借款人的承诺等内容。双方需遵守合同规定,确保借款的合法合规使用,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抵押合同的形式与内容。抵押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书面形式并非抵押合同的成立要件,仅具有证据效力。抵押合同的内容包括被担保主债权的种类与数额、债务人履行期限等要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约定其他相关事项,以确保合同内容清晰明确。
个人之间房产抵押的合法性,包括房产抵押的定义、抵押人的资格要求以及具体的抵押手续。个人之间可以使用房产作为抵押物借款,法律没有禁止。办理个人房产抵押借款需要签订借款合同并公证,提供相关材料,办理抵押手续,并约定利息支付。在签订合同时,双方约定的利息不
贷款担保人在涉及银行抵押借款或大规模民间借贷行为中所承担的责任。担保人需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和一般责任保证,具体取决于保证合同中的规定。若担保人死亡,其继承人需在继承财产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保证合同的目的是确保债权人权益的落实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