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责条款应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即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只有违反强行性规范的免责条款才会被认定为无效。
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不能免除当事人对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允许免除此类责任将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合同订立的目的。国外法律也对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责任的免责条款持否定态度。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免责条款的免责前提是合同的基本义务得到履行。允许当事人不履行基本义务而不承担责任,将背弃合同的目的,且与法律原则相违背。例如,在商品房销售合同中,销售商有将合格房屋交付给购房者的义务,免除与房屋质量和产权纠纷相关的责任的条款将被视为免除基本义务,因此无效。此外,严重违约或根本性违约的情况下,也不得援用免责条款,因为这属于不履行基本义务。
免责条款不得违反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销售商利用自身优势订立对购房人显失公平的免责条款,购房人可以申请撤销或变更。例如,在合同中订立“对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过错造成的损失,售房方不承担责任”的条款即属显失公平。因为售房方可以依据与第三人的合同追究其违约责任,获得赔偿,而购房人与第三人无直接法律关系,不能向第三人索赔。如果再免除售房者的违约责任,将导致购房人的损失得不到任何补偿,显然不公平。
一起关于保险公司免责条款的争议案件。王女士投保后因病住院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但保险公司以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为由拒绝理赔。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应支付保险金,因为保险公司未能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具体内容,且相关条款应解释为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格式条款。
免责条款的法律要件。免责条款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用以免除或限制未来合同责任的条款,其效力需满足多个法律要件,包括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协商一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合理分配权益与风险,以及格式合同中提供者需尽说明义务等。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法律性质,包括保险法对其的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制。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约定风险排除事项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需要做出充分的提示和说明,否则条款无效。保险法解释对免责条款进行了界定,仅限于格式合同文本中。此外,还探讨了免责
确认免责条款效力需要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首先,要求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并协商一致。其次,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保障公民及亲友的生命健康、名誉等免受损害,并维护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此外,要求合理分配权益与风险,并在格式合同中明确说明免责条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