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致制度,《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9条的规定:“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据此,涉外合同应适用的法律,即是指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这表明,在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我国不承认反致或转致,无论是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还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都要直接确定适用于合同争议问题的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这也是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精神的。
关于法律规避,《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没有直接规定,但其第4条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司法解释(一)》第11条则明确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涉外民事关系的连结点,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认定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意味着涉外合同的当事人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该合同争议应当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关于公共秩序保留,《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和第5条分别从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和保护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这些规定当然适用于处理涉外合同问题。为了便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强制性规则,《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司法解释(一)》第10条既对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进行了一般性描述,又以不完全列举的方式并根据法律与民生的相关程度罗列了属于强制性规定的法律。据此,强制性规定是指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无需通过冲突规范指引而直接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具体包括: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涉及食品或公共卫生安全的;涉及环境安全的;涉及外汇管制等金融安全的;涉及反垄断、反倾销的以及应当认定为强制性规定的其他情形。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后,涉外合同争议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合同公章和法人章的重叠问题,涉及合同生效条件和当事人的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在依法成立时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当事人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合同效力,需遵守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国际贸易销售合同范本的撰写,包括合同对象、价格、品质、供货期等条款。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了解和管理这些风险,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挑战,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定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国际私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剖析定性问题,很少有学者从司法裁判视角来解读定性在涉外民事法律适用中的方法论意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8条规定了涉外
2010年,中国国际私法学界30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该法与现行有效的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法律适用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