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违约金责任作为一种从债务,成立的前提是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如果主债务不成立、无效、不被追认或被撤销时,违约金债务也就不成立或无效。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因违约而解除合同的场合,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仍然可以援用,因为这类条款在性质上属于“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依合同法第98 条,并不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而影响其效力。其次,要有违约行为的存在。至于违约行为的类型。应视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定。再次,违约金责任的构成是否要求违约人具有过错?对此应当区分类型,作具体分析。如果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成立以一方当事人有过错为要件的,依其约定;在合同法分则以及单行法规中特别规定违约责任为过错责任的场合,违约金责任的成立应当要求过错要件;在惩罚性违约金场合,由于其目的在于给债务人心理上制造压力,促使其积极履行债务,同时,在债务不履行场合,表现为对过错的惩罚,因而,应当要求以债务人的过错作为其承担惩罚性违约金的要件。 [4]总之,在赔偿性违约金场合,除前述特别情形外,不要求以过错为成立要件。原因在于,其性质上是作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强调的是对因违约造成的损害的补偿,不必要求过错之归责事由,这也符合合同法采纳的严格责任原则。最后,是否要求证明损害的存在及其大小?
就惩罚性违约金而言,由于非为损害赔偿,所以违约金的发生不以损害的发生为必要;容易发生争论的是赔偿性违约金的构成要否以损害为要件。如单纯自逻辑推理来看,既然赔偿性违约金性质上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当然要求有损害的存在,即使不必证明其大,至少也应证明其存在。不过,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目的之一即在于避免证明损害的麻烦,因而,在解释上不应当以损害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证明为要件。同样地,以上仅为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场合,如果当事人有特别约定,自然应当按其特别约定
构成违约责任的条件,包括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违约行为必须在特定的合同关系中产生,且主观要件是违约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损害事实指当事人违约给对方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其他不利后果,违约人需要对其违约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害进行赔偿。最后,违约行为和
承包商违反先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即缔约过失责任,包括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等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赔偿。文章还介绍了签订合同的要件以及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签约对象的资质、合同名称和内容的一致性、明确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
加工承揽合同的履行地一般以加工行为地为准,除非合同中另有约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履行地点,则按照约定执行。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且争议标的是货币支付,则以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履行地;如果是交付不动产,则以不动产所在地为
民事责任竞合在实践中最常见的就是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就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而言,是指一个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同时符合违约行为的要件和侵权行为的要件,从而导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一并产生,且基于一个不法行为产生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相互交叉重叠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