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法中,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契约自由”。在大陆法系中,受到法国注释法学和德国“潘德克吞”法学的影响,合同法体现为绝对合同自由的原则,即只要形式上的意思一致,不论内容的真实与否。
而在英美法系中,合同法体现为对价论,即无对价则无契约,无契约则无责任。对价是指一种原因或对报酬的事物,要求双方在一定事实或法律上相互补偿义务。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规定只有在合同订立后,当事人达成合意或支付对价后,才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随着禁止或限制垄断、保护交易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法律的出现,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成为衡量合同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合同自由受到了一定范围的限制,无合同无责任的观点受到了普遍质疑。
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了“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也应包括在内”的观点,从而开启了先合同义务的研究。
合同不仅包括已达成的协议这一静态结果,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同的成立是临界点,将合同法律关系分为合同法律关系和先合同法律关系。合同义务分为合同义务和先合同义务。
合同义务是指根据合法生效的合同的约定,当事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合同已生效。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金和强制履行。
先合同义务指在缔约过程中或合同订立后生效之前,当事人基于法律的规定应负的义务。合同的无效或不成立仅指合同不发生履行的效力,而并非不具备任何拘束力。只要符合法定要件,就可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在消费合同中,消费者与经营者经过协商可能达成合同,但也可能因为消费者对商品品种、质量、价格或服务质量、环境等要求无法满足而放弃购买或接受服务,导致消费合同不成立。同时,也可能因为经营者的欺诈等行为导致合同无效。
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如果经营者(或经营者的雇员)的行为或不作为给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经营者应根据先合同义务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保全制度在现代民法中的重要意义。该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导致的债权无法实现。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具有外部影响。该制度与合同责任制度和特别担保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合同债权的实现,体现
承诺合同的自愿原则及其相关概念。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合同交易中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期限和生效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承诺的撤回、迟延与迟到以及承诺的内容等相关内容。
涉外合同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结合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条约以及国际惯例,针对涉外合同诉讼的特殊情况制定。当事人需遵守我国民事诉讼法原则、信守国际条约的原则以及对等原则。涉及国际条约与我国法律冲突时,应适用国际条约。对等原则体现了国与
合同效力待定这一概念的法律意义,它涉及合同效力尚未明确的情况。该类合同旨在为当事人提供修正缺陷的机会,旨在实现交易和鼓励交易的基本原则。合同法规定了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等都属于此类。对于此类合同,合同法设立了追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