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承揽合同之前,应当对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实际履约能力进行严格审查。首先,需要确认对方是否为合法的企业或单位,以防止私刻公章签订合同的欺诈行为。此外,还需注意个别个人自行组织起来,未办理工商登记或领取营业执照,以虚假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审查授权签约的个人是否具有签约权限。针对上述情况,应仔细审查对方提供的营业执照副本、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资料的真实性,并核实授权委托书的授权范围和期限。若有必要,可以向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查档。
此外,还需要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包括综合经济状况和商业形象。前者涉及注册资本、业务范围、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后者涉及商誉和商业道德等方面。
对于那些没有足够履约能力或难以查清履约能力的企业或单位,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督促其履行合同。在设置担保时,应符合《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若对方违约未能按约履行合同,应及时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以确保自身权益。关于担保的注意事项,将在另文中详述。
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和琢磨合同条款,尽量使其明确无歧义。不应出现不明确、含糊或引起歧义的条款。有时,技术协议书和图纸也构成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应签字盖章。审查合同条款虽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专业性较强,建议最好请律师代为审查。
在争议解决条款中,应明确约定双方发生争议时由哪个法院管辖。这也是一种防止欺诈的方法。
承揽合同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协议而终止。
承揽合同的成立和解除都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当事人双方协议解除合同时,承揽合同也因解除而终止。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中国法律对于欺诈性合同的撤销问题。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因重大误解或不公平订立的合同,尤其是通过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撤销权的消灭情况,以及在合同纠纷中如何保存证据和举证责任。
被欺诈签订的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规定,被欺诈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且列举了合同欺诈的多种表现形式,如伪造证件、虚假优惠条件、骗取定金或预付款、技术转让欺诈、利用合同细节漏洞、轻视合同关系及设置圈套等。
林先生因虚构工作经历与W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后,因业绩不佳导致合同解除的争议案例。林先生通过欺诈手段获得销售经理职位,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当W企业发现林先生业绩不佳并查出其虚构工作经历后,决定解除合同。关于是否应解除合同,存在分歧意见。律师依据《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