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某与一家车行签订了一份购车合同,购买了一款热销家用轿车,合同约定了车辆的购车价款为人民币11.9万元,并交付了1万元的定金。然而,在约定的提车日期到来时,车行告知张某必须加价1万元才能提车,否则无法提车,还建议张某耐心等待。
张某原本喜悦的心情瞬间变得沮丧。在交涉无果后,张某将车行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购车合同,并要求车行双倍返还定金2万元。车行辩称,虽然加价提车并未在合同中写明,但这是车市的交易习惯,要求张某加价提车并没有不当之处,因此不同意双倍返还定金。近日,法院公开审理了该案,并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认为,车行要求加价提车是基于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预期消费心理,针对某种畅销汽车进行加价销售。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车行要求加价提车的行为违反了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在本案中,无论是车行还是张某,都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车行在未经张某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加价提车,属于擅自变更合同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其次,加价提车的交易习惯不能适用于本案的汽车买卖合同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的“交易习惯”有以下情形:在交易行为当地或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所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做法;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虽然加价提车看似属于交易习惯之列,但在合同履行中,交易习惯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合同法第61条规定,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根据该规定,合同生效后适用交易习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二是合同的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当事人没有达成补充协议。在本案中,张某与车行已经对价款作出了约定,不存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因此,双方订立的合同不能适用“加价提车”的交易习惯。
最后,合同法第115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双倍返还定金。根据该规定,在本案中,车行收取的1万元定金属于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情形,因此依法应将1万元定金双倍返还给张某。
主送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单位咨询的法律事务,律师事务所针对相关文件进行了阅读和研究,包括合同文件、法律法规、相关案例和证据等。分析发现存在违约行为、合同解释争议和证据不足等问题,存在法律风险和争议。律师建议与对方协商谈判、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必要时可寻求司法救济。同时,附带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的相关内容。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后发生的、当事人无法预见、避免、控制和无法控制的意外事件,导致不能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需及时通知对方并
合同专用章丢失后的处理方法。当合同专用章丢失时,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重新刻制,并在报纸上公告。同时,可以参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处理合同事务。此外,如果合同原件丢失,双方均承认合同存在并履行约定,则不会有太大影响;否则需要寻找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的存在
协议和合同的关系,介绍了二者的一般区别。协议和合同通常没有区别,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但如果合同内容较为概括且不涉及违约责任,则更倾向于称为协议。此外,还讨论了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的区别,以及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