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某与一家车行签订了一份购车合同,购买了一款热销家用轿车,合同约定了车辆的购车价款为人民币11.9万元,并交付了1万元的定金。然而,在约定的提车日期到来时,车行告知张某必须加价1万元才能提车,否则无法提车,还建议张某耐心等待。
张某原本喜悦的心情瞬间变得沮丧。在交涉无果后,张某将车行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购车合同,并要求车行双倍返还定金2万元。车行辩称,虽然加价提车并未在合同中写明,但这是车市的交易习惯,要求张某加价提车并没有不当之处,因此不同意双倍返还定金。近日,法院公开审理了该案,并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认为,车行要求加价提车是基于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预期消费心理,针对某种畅销汽车进行加价销售。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车行要求加价提车的行为违反了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在本案中,无论是车行还是张某,都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车行在未经张某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加价提车,属于擅自变更合同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其次,加价提车的交易习惯不能适用于本案的汽车买卖合同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的“交易习惯”有以下情形:在交易行为当地或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所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做法;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虽然加价提车看似属于交易习惯之列,但在合同履行中,交易习惯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合同法第61条规定,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根据该规定,合同生效后适用交易习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二是合同的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当事人没有达成补充协议。在本案中,张某与车行已经对价款作出了约定,不存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因此,双方订立的合同不能适用“加价提车”的交易习惯。
最后,合同法第115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应双倍返还定金。根据该规定,在本案中,车行收取的1万元定金属于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情形,因此依法应将1万元定金双倍返还给张某。
合同保全制度在现代民法中的重要意义。该制度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导致的债权无法实现。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具有外部影响。该制度与合同责任制度和特别担保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合同债权的实现,体现
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合同中详细说明了房屋地址、用途、租赁期限、租金、房屋修缮与使用、房屋的转让与转租以及乙方违约的处理规定等内容。合同确保了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委托行为的法律要求。委托人需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等文件;还需提供委托授权书,明确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此外,根据委托事项的不同,还需提供特定材料。这些文件和证明的准备是确保委托行为合法有效的必要步骤。
如何撰写合同到期不续签申请书,包括撰写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合同到期后不续签劳动合同的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和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提醒劳动者在撰写申请书时需注意维护自身权益,并在合同到期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