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合同内容全面、审慎的把握,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可能不齐备、内容不全面,从而为合同的履行埋下隐患。
此外,合同成立生效后,如果发现合同条款有所欠缺,双方没有及时采取协议补充等适应的方式进行弥补和解决,可能会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引发纠纷。
虽然合同一般条款的欠缺不会对合同的成立和效力产生影响,但却会对合同的履行和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实现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仅应注意对合同必备条款的约定,还应根据合同的类型和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全面约定与合同相关的其他条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合同约定不明而带来的不利后果。
对于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合同,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进行补救:
1、续约补救:当事人之间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订立新的补充协议来弥补原合同的不足。我国合同法没有对补充协议的次数进行限制,旨在保障合同得以更好履行,只要当事人达成共识,订立任意合法的补充协议都是被法律允许的。
2、合同解释或交易习惯补救:当事人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时,可以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事项进行符合合同本意的解释;如果没有相关条款,可以根据已有的交易习惯进行确定。
根据合同法第62条的规定,对于根据第61条无法确定的约定不明情况,具体有以下六项内容规定:
1、对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如果没有相关标准,则按照通常标准或符合合同目的的标准执行。
2、对价款或报酬约定不明确的:依法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如果没有相关规定,则按照合同订立地的价格执行。
3、对履行地点约定不明确的: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对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5、对履行方式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来履行。
6、对履行费用负担约定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的一方负担,这是合同履行中的惯例。
综上所述,我国合同法为订立合同时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所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以弥补其不足,当事人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入职时的法律问题,包括劳动者需要注意的社会保险约定、避免签署空白合同、识别并拒绝不合法内容的合同、妥善保管劳动合同等。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劳动者如何应对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中的不合法条款,提醒劳动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益并积极融入团队。
公司管理制度中的合同审查与履行过程。合同签订需由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参与,遵守法律原则和统一文本,明确各方权责。合同审查需经多层审批,包括部门负责人、法律顾问等,必要时需上报主管机关或鉴证。合同履行需遵循法律约束力,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如遇变更或解除合同
新的《民法典》与《合同法》的关系以及合同法中的损失赔偿范围。新的《民法典》生效导致《合同法》及其相关解释失效,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范围在合同法中都有明确规定。直接损失指因违约导致的现有财产损失和费用支出,可得利益损失指合同适当履行后可获得的财产利
国有独资公司股权质押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公司法》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条款,指出国有独资公司的财产转让需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股东或老板提供担保需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同时,股权质押合同的生效时间和质权设立的过程也进行了阐述,强调合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