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安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剧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中国拆迁问题的现状。作为一名从事征地拆迁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深感这部剧对“中国式拆迁”的美好期望。
然而,作为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我清楚地知道剧中张家旗所带领的“老弱病残怪”拆迁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每当我被剧情所感动时,我都会提醒自己故事纯属虚构,不要将其与现实混淆。
《安居》讲述的是棚户区改造拆迁的故事,而棚户区改造拆迁是当前城市拆迁的热点。数据显示,近年来咨询城市棚户区改造拆迁的人数占拆迁咨询客户的60%以上。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
然而,尽管进行了如此多的改造工作,全国的棚户区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务院相关文件指出,与中央确定的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存在着融资机制创新和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从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位置。中央政府将棚户区改造视为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而地方政府则将其视为获取财政收入的机会。
棚户区改造拆迁补偿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话题。一方面,它涉及到公益民生大局,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如果坚持公益大局,可能会遭受舆论的批评;如果放弃个人利益,可能会陷入贫困的境地。
在这种尴尬中,许多被征收人选择了“服从大局”。然而,每个被征收人都应该明白,真正的大局从来不是以牺牲老百姓利益为前提的。棚户区改造本身就是为了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如果改造后居住水平下降,那还能算是大局吗?
更可恶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以棚户区改造为名义征收老百姓的土地,一方面骗取中央的财政补贴,一方面非法出售土地。这些行为违反了相关政策,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规定,棚户区改造不是进行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外之地。无论征收原因如何,都应依法合规给予补偿和安置。因此,当遇到以棚户区改造名义进行不合理征地拆迁时,被征收人应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征地拆迁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我们希望通过法治的力量,保护中国老百姓的“安居梦”,让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
(文/唐栋梁)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拆迁安置方式的多种选择。平房拆迁可选择宅基地换房或货币补偿;别墅拆迁可选择安置或货币补偿;非住宅拆迁主要采用货币补偿。棚户区改造补偿标准因土地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国有土地征收补偿不得低于市场价,集体土地补偿标准至少为重置成新价,包括现金补偿和房屋置换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